有超市的牛奶銷售架上部分商品被標上暫時缺貨的標簽。孫振飛 攝
受夏季高溫、乳牛存欄量不足,原奶生產供不應求等因素影響,國內乳業再一次迎來“奶荒”,而國家對新西蘭原料奶粉停止進口,也進一步加重了國內原奶供應的緊張。多位專家表示,這次奶荒要比之前幾年嚴重,而且這種供應短缺仍在繼續加劇。
“奶荒”助推了國內乳品價格的上漲,近期市場液態奶漲聲一片,漲價幅度在5%至8%之間。
多品牌液態奶漲價
近日,有超市銷售人員反映,已經有伊利、蒙牛等多個品牌的純牛奶終端零售價格上漲。在部分超市,伊利金典純牛奶售價從之前的58元上調至62元,漲了4元;伊利金典有機純牛奶的售價從68元上調到了現在的73元,漲了5元。蒙牛特侖蘇純牛奶的售價從58元漲至目前的62元,蒙牛特侖蘇有機純牛奶從之前的68元上調至73元,漲了5元;蒙牛真果粒每盒的價格也從3元漲到3.5元。
據新華社全國農副產品和農資價格行情系統日前監測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全國塑袋裝純牛奶價格整體呈緩慢上漲走勢,但8月初以來漲速明顯加快。與8月5日相比,9月17日,塑袋裝純牛奶全國日均價上漲2.6%,漲幅最高的地區達15.7%。9月17日,塑袋裝純牛奶全國日均價同比上漲8.2%。
蒙牛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旗下部分產品平均調價幅度為4.9%,“由于今年天氣特殊等原因,原奶供應緊張,實際上我們的原奶收購成本都漲了12%,最高的漲了18%,我們對出廠價的上調幅度相比起來是較低的。”
早在4月底,伊利就曾在股東大會上披露:由于2012年,奶牛疫情略重,牧場及養殖戶部分奶牛進行,導致今年原奶供給量偏低,公司采購價格從2012年的3.7元/公斤,上漲到目前的4.15元/公斤,漲幅約10%。
多因素導致奶源緊張價格飆升
著名乳業專家王丁棉表示,這次奶荒有兩個原因,一是7―8月份以來,北方個別地區出現干旱天氣、隨后降雨影響牧草質量,進而影響奶牛產奶量;二是原奶市場需求量太大,原奶生產供不應求。另外,由于停止進口新西蘭奶粉,一些企業轉向國內奶源替代。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乳業分析師宋亮表示,7―8月份,高溫濕熱,原奶比平常產量下降2/3。他認為,年內原奶價格將會突破3.8―4元/公斤。
中國奶業協會理事陳渝表示,導致奶荒是剛需所致,奶牛增長緩慢。據乳業行業統計,從3月份以來奶牛存欄在逐漸增長,但是7―8月份奶牛存欄突然下降,接近6月份的水平。2011年和2012年奶牛存欄都是1440萬頭,今年統計數據還未公布。
王丁棉透露,由于7月份以來,原奶供應緊缺,國內奶價已經逼近瑞典,成為世界第二高價奶,之前,國內奶價在世界范圍內排在3―4位。“8月中旬部分地區原奶價格已經在4.5―5元/公斤,現在有超過5元以上。”
農業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本月第二周,內蒙古、河北等10個奶牛主產省(區)生鮮乳平均價格3.68元/公斤,比第一周上漲0.5%,較同比上漲12.2%。
企業力保原料防“斷奶”
上述蒙牛相關負責人還表示,自今年上半年以來,超市渠道銷售的部分液態奶產品便相繼發生不同程度的斷貨現象。目前還難以預計這一輪“奶荒”何時能夠緩解。
記者了解到,為緩解原奶供應偏緊、價格持續上升的壓力,上市乳企近期紛紛展開奶源爭奪,采取聯姻海內外同行等方式來穩定奶源供應。伊利股份(600887)近日披露,將出資3.1億元參股輝山乳業,穩定東北地區原料奶供應。合生元、圣元國際等上市乳企也紛紛出海,針對奶源跑馬圈地。
據一位從事新西蘭貿易的權威人士分析,短期來說,原裝原罐進口的奶粉暫時并無“斷貨”的憂慮,脫脂奶粉、全脂奶粉的進口則需要交出檢測報告。該人士預計,短時間來說恒天然原料的入口數量將減少,但是中長期來說將會恢復正常。“事件將促使更多公司考慮多元化采購,此外也會更重視乳清蛋白原料。”
一家本土乳品生產商說,由于今年新西蘭奶粉價格波動較大,相當一部分同行已經“囤積”了奶粉,用量足夠2個月使用。據悉,這些奶粉主要用于制造復原乳、酸奶。
王丁棉估計,到了冬天市場需求下降,供求緊張可能會緩和,奶價可能會平衡。同時,專家建議,只有通過提高奶牛規模化養殖程度,保護奶農積極性、規范生鮮牛乳和復原乳使用、加強奶源檢測和監管等方式,穩定和擴大生產。保障養殖戶利益,保障市場供應穩定、安全,才能真正防止“奶荒”的不斷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