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孕婦、肝硬化、腫瘤、肝移植患者這五類特殊人群的乙肝治療要分類對待,注意用藥安全,減少藥物副作用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乙肝病人也要“差別對待”,不能簡單地“一刀切”。對于普通慢性乙肝患者,《中國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認為,抗病毒治療是關鍵,只要有適應證且條件允許,就要進行抗病毒治療。但對于一些乙肝人群中的“特種兵”來說,則需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再“具體問題,具體解決”。
日前,來自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地的乙肝治療專家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兒童、孕婦、肝硬化、腫瘤、肝移植患者這五類特殊人群在乙肝治療中尤其需要注意。因為這五類人“小的小、孕的孕、病的病”,無論抗病毒與否,都必須以安全為先。因為這些人身體的“家底薄”,經不起“折騰”。如果經醫生診斷,確實需要進行抗病毒治療,選藥要首先考慮那些副作用少、安全性高、臨床應用時間長的藥品。一旦選錯藥物,對于這些弱勢的特殊人群來說,無疑是“往傷口上撒鹽”。
特殊人群一
兒童:感染初期無需特殊治療
大多數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兒童處于免疫耐受期,這時乙肝病毒和免疫系統暫時還能“和平共處”,所以并不需要特殊治療。即使治療,效果也不會很理想。如果孩子出現了肝功能異常,確實需要抗病毒治療的話,臨床醫生更傾向于使用口服核苷類藥物。因為干擾素類的副作用相對較大,一般不建議使用。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的崇雨田教授認為“由于核苷類似物的治療時間比較長,一般需要3~5年甚至更長,兒童進行抗病毒之前更要慎重。而且相對于成人患者,兒童主觀配合治療的態度比較差。”剛開始時,孩子可能會迫于壓力乖乖吃藥;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可能會背著父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斷斷續續吃藥甚至停藥。而且要注意定期隨訪和監測,在這方面,家長一定要起到監督的作用,不能掉以輕心。
因此,兒童進行乙肝治療需緊貼“三步走”原則:第一步,觀察是否需要治療;第二步,選擇安全性高的藥物;第三步,進行密切觀察治療。
特殊人群二
育齡期婦女:孕期治療要選B類藥
懷孕是乙肝人群中一個非常現實的焦點問題,很多女性乙肝患者都緊盯著“育齡期乙肝女性能否懷孕”和“是否會發生母嬰傳播”這兩個問題追著醫生問。上海市第三人民醫院的許潔教授認為“如果育齡期婦女想懷孕,需要根據育齡的乙肝患者的肝病的情況、個人的愿望、家庭計劃來綜合考慮,醫生給予你的可能也是一部分關于醫學上的意見。
育齡期女性乙肝患者可以按照自身的病情和家庭計劃,經過與醫生協商后決定是否要懷孕和治療。如果是一個輕度患者,可以先受孕,而不用進行抗病毒治療。中度患者但沒有發生肝硬化,可以考慮先治療再受孕。如果一個重度乙肝患者一定要生育,或在肝病的進展期發現自己懷孕了,而這個孩子又是一個珍貴兒,可以在孕前、孕期分娩的過程當中進行抗病毒治療。”
如果進行抗病毒治療,孕婦嚴禁自行選藥。在醫生的指導下,親屬簽署同意書以后,孕婦才能使用對于妊娠期比較安全的B類藥物:如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相對來說,拉米夫定在懷孕婦女中的應用經驗要多一些。北京地壇醫院蔡皓東教授介紹,美國一個妊娠婦女用藥登記處通過大量數據對比發現,懷孕期間服用拉米夫定治療的媽媽生出來的“拉米寶寶”的異常率和普通寶寶一樣。
另外,目前解決乙肝病毒母嬰傳播的最好策略就是注射乙肝疫苗,它的保護力能夠達到95%左右。如果孕婦在妊娠后期和生育過程中,體內HBV DNA水平高達6次方以上,可以使用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降低乙肝病毒含量,從而提高母嬰阻斷的成功率。
特殊人群三
肝硬化患者:治療慎用干擾素
當肝炎“升級”成肝硬化,肝硬化患者最迫切的任務就是要抗病毒,但抗病毒不能亂來,需“區別對待”。崇雨田指出,肝硬化一般分為代償期和不代償期,階段不同,用藥也不同。
對于代償期的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療過程中,首要關注的是安全性,核苷類似物都適用。最好選擇上市時間長,被醫生公認安全性好的藥物。由于干擾素有可能導致肝功能失代償等并發癥,應該慎用。如非用不可,則需密切監測,一旦肝功能出現波動,就要考慮停藥。
失代償期肝硬化的患者,會出現腹水、黃疸等情況,通過抗病毒治療,可以保護好殘余的肝細胞,為患者下一步的治療做好準備。由于這部分患者存在著肝功能衰竭的風險,所以禁止使用干擾素,只能選用核苷類似物。有鑒于這部分患者可能需要終身治療,選藥時還需考慮安全性、療效和費用等情況。
特殊人群四
肝移植患者:移植前要預防性用藥
肝移植手術的日益成熟為很多肝病患者帶來希望,但是在我國約有80%以上的需要肝移植的患者都是乙肝患者。這類患者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乙肝病情,即使移植了新的肝臟,到頭來也只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因為如果乙肝病毒從“舊肝臟”搬遷到“新肝臟”迅速適應環境后進行高速復制,那移植后的新肝臟很快就會受到侵害。
因此,對于中末期的患者,臨床醫生推薦肝移植前用核苷類藥物進行預防性的治療,使患者的HBV DNA水平下降甚至轉陰。《中國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預防性用藥在移植手術前1~3個月就要開始用。而移植后,要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聯合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
此外,手術后需要長期進行肝炎抗病毒治療,但理想療程還待進一步確定。從多年的乙肝患者肝移植的臨床經驗來看,有效的抗病毒治療可以明確的提高移植者的生存率。
特殊人群五
腫瘤患者:要定期監測病毒DNA
這兩年,隨著腫瘤的發病率上升,臨床醫生發現很多腫瘤病人同時也是乙肝患者。在這些腫瘤病人進行治療的過程中,一旦乙肝爆發,無疑是雪上加霜,病情有可能急轉直下。在這種情況下,許潔認為,如果對乙肝病毒聽之任之、放手不管,只能面對兩種無情的結局:一種是乙肝病毒復制活躍,肝功受損,造成乙肝更加嚴重;另一種是乙肝復發導致整個化療或者其他相關治療無法進行,造成腫瘤危及生命。
因此,“乙肝”和“腫瘤”一肩挑的患者,不能顧了“腫瘤治療”失了“乙肝防治”。目前,國內外多個腫瘤方面的指南都指出,對于要進行化療、放療或其他相關治療的患者,都應該進行乙肝五項和HBV DNA監測。根據檢測結果,可進行預防性用藥或合并用藥,確保能進行正常的腫瘤治療。同時,這樣也可以避免在這個治療過程當中乙肝復燃。尤其是血液系統中有淋巴瘤的患者更要注意,這是藥物使用后乙肝患者高危人群。由于腫瘤患者自身的特殊性,選用乙肝藥物時,安全性需要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