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戶家門口的場地上,無需會議室,幾張板凳一擺,人大代表、村民、村干部圍坐一起。拉家常、提建議、解矛盾……近年來,為精準對接群眾訴求,白澤湖鄉人大代表以“小板凳”為載體,化身政策宣傳員、民情聯絡員、民生服務員,在田間地頭架起“連心橋”,托起群眾穩穩的幸福。
“別亂點鏈接,不給陌生人轉錢,尤其要盯緊手機里那些不明的鏈接……”板凳會上,人大代表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醫療養老、反詐詐騙、產業發展、安全知識等政策,村民們聽得認真,時不時插話提問,人大代表們一一耐心解答,現場氣氛十分活躍。話題很快轉向鄉村治理方面,村民更是打開了話匣子。“有幾盞路燈壞了,晚上出行不安全”“組里那段沙土路坑洼的很,該修修了!”……從路燈亮化、道路維修,到農田水利、環境整治,村民直奔主題提訴求。人大代表現場回應、逐項記錄,有效疏通群眾心中的“堵點”,提升了群眾對工作的認可度。
這“板凳會”形式雖簡,卻是人大代表聯系選民的新路徑。把議事場所搬到村民家門口,讓代表沉到一線履職,用“有話隨時說、有事馬上辦”的高效服務,切實打通傾聽民意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已組織“板凳會”4場,收到群眾意見建議6件。
“如何推動問題解決?”人大代表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建立“收集—分類—督辦—反饋”閉環機制,邀請群眾監督、組織實地查看、滿意度回訪等方式,確保事事有著落。同時推廣“日常收集+集中辦理”雙軌制,依托代表聯絡站常態化解難。如今,村民反映的路燈亮了、安沖組當家塘排水灌溉通了、村容更整潔了……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贏得了村民的點贊。
“小板凳”承載著大民情。它不僅讓人大代表直接傾聽民聲,匯聚民智,更成為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的有力支撐。下一步,人大代表將繼續發揮好“連心橋”作用,讓“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承諾在芭茅村的田間地頭生根結果。(韓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