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作用大
施瑞華介紹說,胃酸雖然是個“熊孩子”,但它的作用還是挺強大的,消化食物就靠它。胃酸能刺激人體分泌消化相關的酶、激素以及神經遞質,使得食物的消化能順利進行。它可以把整塊食物消化成食糜,然后到小腸里面吸收營養,如果沒有胃酸,這一過程就不能完成了。胃酸是胃必需的一種物質,沒有足夠的胃酸會影響消化系統的各個環節,從而造成消化不良。
同時,胃酸也有防御作用,可以清理一些進入胃里的細菌、真菌、寄生蟲等,防止細菌引起的感染。胃酸的量不能過多或過少,必須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否則會發生胃酸過多或不足。
當胃酸過多時就會出現“咯酸水”“燒心”“胃部隱隱作痛”等病態癥狀,嚴重的會降低食欲、消化不良,進而引發胃潰瘍等多種形式的胃病。胃酸過多常見疾病有十二指腸潰瘍、胃泌素瘤、慢性胃炎、急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膽囊炎等。
胃酸過少,就是胃中缺少鹽酸,也就是胃液分泌不足,無力擔負起消化與防腐制酵的工作,影響消化吸收功能,容易患腸胃病,還會導致營養物質消化和吸收障礙。常見疾病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多表現為上腹部不適、納差(吃飯不太好)、消化不良。胃酸過少的主要癥狀是消化不良、打嗝及胸口燒痛等,對身體健康影響很大。
“熊孩子”亂竄到賁門
施瑞華介紹說,在人的食管和胃的連接處,有一個賁門,如果這個門關不緊,胃酸從賁門“竄上來”到食管里,會造成胃食管反流,引起食管及周圍組織不適,出現燒心泛酸癥狀,還會表現為反復咳嗽、咽部異物感,甚至出現口腔潰瘍、胸悶、心慌等情況。
由于食管是個鱗狀上皮,它既不耐酸也不耐堿,如果經常性的胃食管反流,食管就發生糜爛,導致反流性的食管炎,再嚴重一點形成潰瘍,潰瘍再嚴重形成狹窄或梗阻,若長此以往,食管發生器質性病變,最嚴重的后果就是食管癌。
“熊孩子”亂竄到幽門
“熊孩子”胃酸除了向上跑,還可能向下到幽門——胃的下端跟小腸接觸的地方。這就會導致十二指腸球部發生潰瘍,形成一個糜爛面或者潰瘍面。
施瑞華介紹,十二指腸潰瘍多發生于年輕人,是我國人群常見病、多發病之一,是消化性潰瘍的常見類型,好發于氣候變化較大的冬春兩季。男性發病率明顯高于女性,且偏愛瘦長體型的男孩子。
主要表現為上腹部疼痛,也可表現為僅在饑餓時隱痛不適。臨床上約有2/3的疼痛呈節律性:早餐后1~3小時開始出現上腹痛,如不服藥或進食則要持續至午餐后才緩解。飯后2~4小時又痛,進餐后可緩解。約半數患者有午夜痛,患者常可痛醒。節律性疼痛大多持續幾周,隨后緩解數月,反復發生。如果感覺吃過早飯到午飯前夕,餓的時候就疼,但吃一點東西就能緩解痛感;或者晚上睡著后,到半夜就痛醒了,也是胃酸刺激引起的空腹痛和夜間痛。
“熊孩子”亂竄到胃壁
人體正常的胃黏膜表面有一層黏液層保護我們的胃壁,除了這個黏液層,胃黏膜之間的細胞是緊密連接的,一般的胃酸是無法穿透黏膜層的,但是如果有幽門螺桿菌感染、應激因素,或煙酒刺激等,破壞了黏膜層的細胞結構,胃酸這個“熊孩子”就會有機可乘,跑到黏膜下面導致黏膜損傷,逐步發生炎癥,形成糜爛潰瘍,在反復的胃酸刺激下還會形成胃穿孔。病人出現煩躁不安、呼吸淺促、脈快、血壓不穩等表現。隨著腹痛程度減輕,情況可趨穩定。此后,隨著細菌性腹膜炎加重,病情又趨惡化,嚴重者可發生感染(中毒)性休克。
要認真對待“熊孩子”
施瑞華提醒,對于已經有胃潰瘍、胃穿孔或者手術治療之后的患者來說,飲食上要相當注意:牛奶、咖啡、巧克力等甜食要少吃,因為這些食物會刺激胃酸分泌,煙酒、濃茶、蔥姜蒜、辣椒、胡椒、芥末等辛辣刺激性的東西也要避免,粗纖維的食物像芹菜、韭菜也要適當控制,粽子、元宵一類難消化的黏食要少吃,海鮮河鮮等寒性食物也不宜多吃。▲
(本講座由本報特約記者崔玉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