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安慶日報:好人亦凡人
日期:2014-07-03 17:17:06 來源: 點擊:
好人亦凡人
——訪“中國好人”曹宗英
本報記者 何飛
|
|
|
好人,同樣是凡人,他們也必須要面對生老病死,生活一樣是柴米油鹽;他們有思想,有情緒;他們會欣喜若狂,也會心懷感傷。
作為新晉當選的“中國好人”,曹宗英老人在76歲這個年紀,成了村里村外的“名人”。6月28日,近段時間以來里難得的涼爽上午,記者初次見到曹宗英,是在她家的菜地里。瘦弱的身形和帽檐下露出的白發仿佛在訴說著:她的勞作,是在勉強為之。“回家坐吧。”看著太陽漸漸出來,老人不忍心讓記者在烈日下陪著她,卻仿佛全然忘記勞動著的是她。
老人的家是一座小平房,在周圍的樓房中閑得很不起眼,但家里窗明幾凈、清爽整潔,看得出,即便面臨如此大的生活壓力,曹宗英仍然是個勤奮而講究的人。坐在客廳內的餐桌上,記者和她面對面的聊了起來
生老病死
對于一個年逾古稀的老人來說,生老病死是個躲不開的話題,而曹宗英對此的態度也很坦然。
記者:你覺得你還能撐多久?
曹宗英:這個怎么說,其實我的腰和頸椎一直都不好———我們這一代人,一直就是這樣做(勞動)過來的,我父母親都是很早就去世了,14歲就開始參加集體勞動,那時候在水庫里挑壩(興修水利工程),住在工地里,幾百斤的擔子,現在你們年輕人估計都挑不動———就是那個落下了毛病,現在夜里經常會痛得睡不著覺。除了這個,之前我還做過膽囊手術。
我們這兒有句話,“人這一生不過是坐飯店,老家還是山上的三尺黃土”,說實話我這個年紀,在“飯店”能坐一天是一天了,我也不知道我能堅持多久。我只能這么說,我還能服侍的動一天,我就服侍(兒媳婦)一天,真要到了服侍不動的那天,再想辦法吧。
記者:你有沒有想過,真到了那天怎么辦呢?
曹宗英:當然想過了,要是真到了那天,也只有請人來服侍她了。但是真要請人服侍的話,我還真不放心。請的人總歸沒有我那么上心,頂多也就燒燒飯給她吃。而且,請人的費用也太貴了。
柴米油鹽
請人服侍兒媳,對曹宗英這個家庭來說,是一筆不菲的開支。畢竟因為老房子將要倒塌的原因,這個家庭不久前舉債建起兩開間平房。老人在談話中多次提到“太貴了”,明顯感受到她面臨的經濟壓力。
記者:你現在面臨最大的困難是經濟上的嗎?
曹宗英:家里確實比較困難。我和兒媳婦都要長期吃藥。兒子在長春打工,一年到頭回不來家,也沒賺到什么錢。我孫子技校畢業后在江蘇打工,孩子很聽話,但是也還沒賺到錢。現在,我家主要靠國家的低保過日子。
思想情緒
兒媳婦小江,作為一個在病榻上躺了16年的人,有些思想波動很正常。因此,雖然這些年都是婆婆照料著她,她也會對婆婆發脾氣。
記者:你和兒媳婦的關系怎么樣?
高宗英:一般的婆媳關系唄(笑)。她有些挑食,要是弄的菜不合口味就不吃。我能理解她,我知道她躺在床上,腸道不好,吃東西不能和平常人一樣,不能太硬,飯要煮得爛的,豬肉也要剁碎了,做成肉丸子給她吃。
就算這樣,她有時候心情不好還是免不了要講我幾句的,我有時想想也很傷心。夜里坐在床上睡不著,想起從小受的苦,想想這些年,就淌眼淚。
記者:那你怎么能堅持照顧兒媳婦這么多年?
高宗英:她是我家里人,我不照顧誰照顧?這是我的責任。
情感支柱
每次談到小孫子,老人臉上就會洋溢著微笑,眼睛也會明亮起來。
記者:你的孫子是不是可以說是你最大的安慰?
高宗英:對。我這一生最驕傲的事,就是帶大這個孫子。這孩子從小就很懂事,原來在家的時候,會幫著我照顧他媽媽。現在在外面打工,每個禮拜都會打好幾次電話回來給他媽和我。打電話時,還說讓我少干重活,干活時小心點。
有時候我心里難過的時候就想想小孫子,心情馬上就好了。
(文中對話部分經過整理) |
|
|
上一篇:7月2日安徽日報:孩子過暑假,安全不放假
下一篇:7月2日安慶日報:楊橋鎮提前兌現計生獎特扶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