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隊長的抗旱服務隊就是及時雨,再過幾天澆不上水,我家的中稻就成了干稻草了。 ”看著清水從水泵中汩汩流進稻田,村民劉冬花高興地說。
8月13日10點多,記者在安慶市宜秀區白澤湖鄉大楓社區的稻田看到,被村民稱作“柏隊長”的中年人,衣服上裹著厚厚的泥漿,正配合著師傅打井。為了快速取水,他們直接將鋼管壓進地里,然后再把鋼管里的泥沙抽出來。據說這比打用磚砌的井要省事,一天就能打一口。最近干旱,他們已經打了10多口這樣的井,每口可滿足七八畝地的灌溉需要。柏隊長叫柏玉發,7月下旬發生旱情以來,一直在外面跑運輸的他,回家參加義務抗旱。他不會打井,就花錢聘請師傅幫忙。柏玉發說,他白天領著打井隊打井,夜晚就守在水井旁看護水泵,20多天沒睡一個囫圇覺。
“打井抗旱沒一分錢,運輸生意一天能掙200多。停了20天工,光工資就少了4000多塊,還要倒貼錢。 ”看見泥猴一樣的柏玉發,妻子數落著。
“生意上的損失,自己以后多跑兩趟就能掙回來。但莊稼耽誤幾天就耽誤了一季,損失就大了。 ”柏玉發解釋說。
大楓社區干部程華松告訴記者,在政府組織抗旱的同時,宜秀區許多黨員、村組干部、老同志都主動站出來,義務為抗旱出力;光在大楓社區,像柏玉發這樣的義務抗旱服務隊就有3個。 “他們都是義務為群眾辦事,自籌資金、自帶干糧,白天打井、晚上守井,架設電線,組織提水灌溉隊,很受歡迎。 ”(8月14日安徽日報b2版)本報記者 胡勁松本報通訊員 陳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