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硯山房:歲月帶不走的墨香
日期:2013-03-25 10:17:49 來源: 點擊:
何飛 陳秀根(摘自3月25日安慶日報)
一路花香中,你只要進入五橫鄉境內的X023縣道,一路上只需循著指示標志行駛,很容易找到路邊一塊大大的指示牌上書:“鄧石如故居”,指示牌處有一村落,正是“鐵硯山房”所在———白麟(林)村。“別說這些農民書畫家,就是在田間隨機找一個的農民,很可能都寫得一手好字。”
山不在高,有“麟”則名
3月22日,春分剛過,清明將近,恰是春暖花開草長鶯飛的節氣。五橫鄉丘陵地貌中總會有山坳中的平原,這時節種植的又多是黃得粉嫩的油菜花,不同于華而無實的觀賞花們,宜人的花香令人自然聯想到收獲時四處彌漫菜籽油香。
一路花香中,你只要進入五橫鄉境內的X023縣道,一路上只需循著指示標志行駛,很容易找到路邊一塊大大的指示牌上書:“鄧石如故居”,指示牌處有一村落,正是“鐵硯山房”所在———白麟(林)村。村西有山狀如麒麟,因此此地得名白麟畈,村子也就是白麟村。除西側的白麟山,北有赤龜山、南依大龍山、東有鳳凰河,鄧石如就曾號“鳳水漁長”、“龍山樵長”。龍鳳麟龜,傳說中的四大靈獸正巧集聚于此。鐵硯山房所在的鄧家大屋歸屬白麟村,自然也是群山環繞,山房之名可謂名副其實。
穿越時光的想象
走近大門,古樸厚重的兩個石制門墩標示著這處修繕一新的建筑確實有些年頭了。石墩正面刻有魚,兩側則雕刻著麒麟類的瑞獸,正應了白麟畈之名。推開厚達10厘米的大門,如同推開厚重的歷史,一幅秀氣中不乏莊重的明清建筑畫卷映入眼簾。走過門廊,便是這三進建筑的大廳。鄧石如一生游歷過眾多名山大川,清乾隆六十年(1795),回鄉新建茅屋數間,并以兩湖總督畢沅所贈鐵硯而名新居,故得名“鐵硯山房”。
這建筑歷經數次修葺,早已變化甚大,現今的故居主體建筑為穿斗式,磚木結構,共三進。第一進為門廳,三開間。二、三進均為兩層樓閣。第二進正廳名“守藝堂”,三開間,西側住房正是“兩彈元勛”鄧稼先出生的地方。第三進正在進行“鄧石如、鄧稼先生平展”。講解員楊培霞就是土生土長的鄧家大屋人,“小時候這里受保護不準進入,所以也沒有進來過。”她說,當時從外觀看這里顯得很破舊,近年來這里就歷經4次整修,最后一次整修是2012年11月結束的,這才有了今天的樣子。也是2012年11月開放以后,游客也明顯多了起來,F在遇見晴好的日子,慕名而來者都會有數十人。
只是建筑風格、家具布局均是以修舊如舊的風格設置,顯得古樸而真實。雖然撲鼻而來的油漆味總是在不恰當的時候將沉醉古風的游客拉回現實,但并不妨礙我們去想象這里發生的一幕幕場景———那時還在“康乾盛世”,盛夏時節雨打芭蕉,身材高大,一綹長長的美髯的鄧石如正在書房中憑窗而望,癡癡地觀察著雨痕在青磚上匯流集聚,忽然間興致大增開始揮毫潑墨;轉眼就到了1925年,天氣乍暖還寒,8個月大的鄧稼先尚對老宅形成些許的記憶,母親和兩個姐姐卻已在這里憧憬搬去北平后的生活。
阡陌之間蘊墨香
“千年一人”雖然早已逝去,但鐵硯山房走出的孩子們和他們的后人,多少總會沾染些文墨氣,其中也不乏大師:晚清書畫家鄧傳密、清末教育家鄧季宣、現代美學家鄧以蜇……
這墨香也飄散到白麟村乃至五橫鄉,躬耕于龍山的莊稼人仿佛《三國演義》隆中的農人,都有些文人情懷。民警程小平、農民楊善禹、村醫楊善耀、獸醫吳松奎……這些在這片鄉土間成長的書畫家已頗有名氣。五橫鄉人口不足2萬,農民書畫家竟達100多人,僅市級以上書畫家協會農民會員就有30多人。
“別說這些農民書畫家,就是在田間隨機找一個農民,很可能都寫得一手好字。”五橫鄉黨委委員劉曉燕告訴記者,依托“兩鄧故居”的名人效應和農民書畫村的頭銜,遠景目標將在五橫鄉建立一個“中國書畫產業園”。“中國書畫產業園”的愿景實現尚需時日,翰墨丹青卻早已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五橫鄉的未來,如:早在2008年五橫初中就申報了安慶市書畫特色學校創建項目,再如:五橫鄉虎山小學有個書畫家校長楊普,因此該小學書畫教育方面很有特點,在其帶動下,鄉里其他小學也都開展了書畫教育。
文化真是神奇的能量。鐵硯山房所蘊涵的文化內涵不斷滋養著這片土地,而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也不斷回饋著———總會有新鮮的墨香飄逸山房的庭院廳堂之間,以至于歲月也無法將其沖淡。
建筑歷經數次修葺,早已變化甚大,現今的故居主體建筑為穿斗式,磚木結構,共三進。第一進為門廳,三開間。二、三進均為兩層樓閣。在這里“千年一人”雖然早已逝去,但鐵硯山房走出的孩子們和他們的后人,多少總會沾染些文墨氣。
上一篇:宜秀區嚴排查嚴督查嚴落實確保安全生產事故零發生
下一篇:“農場主”余興明的田園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