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十八條”明確表示,鼓勵社會資本通過合作、兼并、收購等多種形式,參與北京市公立醫院改制重組。但社會資本卻遲遲難以介入,到底面臨哪些障礙,如何解開這一困局? 《《《更多精彩請關注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新浪微博
圖為北京友誼醫院理事長劉建做客人民網
國家鼓勵戰略投資
2010年1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意見通知》,積極的政策信號使得各路資本蜂擁而至,躍躍欲試介入公立醫院投資。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莊一強認為,鼓勵社會辦醫是鼓勵戰略投資,也就是說,資本起碼要有10年的忍耐期,才能在醫療市場獲得回報,進而走向良性發展。
當戰略投資者參與公立醫院改革,不僅會帶來大量資金,更能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運營手段,并致力于長期合作,謀求長遠利益回報。比如臺灣的長庚醫院,他們到大陸來投資并不是為了追求短期利益,尤其在廈門長庚醫院的投資,目前至少已投入10億人民幣,如果要回收資金,估計需要10年左右。
另外,有些投資者初期是出于財務投資取向,最后可能轉為戰略投資取向,如廣東東莞的東華醫院、南京明基醫院、長沙旺旺醫院等。在投資初期,戰略投資者追求的主要是市場存在和市場占有率。
“社會資本進來之后,不要動不動就提分紅。”劉建認為,對于投資公立醫院的社會資本,應該具備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10年或甚至更長時間。“你的目的不是賺錢,是占領市場和改變企業形象。”
既要公益又要存活
鼓勵社會資本投資醫院,希望能借此緩解老百姓看病難問題。否則就變成,老百姓沒房子住,政府花錢修了一堆別墅,老百姓還是買不起住不上。
目前,投資者不想把資金投入非營利性醫院。人民日報高級記者白劍峰說:“某企業辦醫院,現在院長叫苦連天,企業錢投進去了,不賺錢不說,還年年往里面添錢。企業認為,我養著人,五險一金一樣不少,沒有政策扶持,比公立醫院還要交得多。目前醫院不能自我循環,根本不賺錢。企業積極性大受打擊,怎么解套成為難題。”
鼓勵社會資本投資非營利性醫院,讓慈善資金順利進入。白劍峰建議:“讓企業拿投入的社會資本來抵消稅額,這樣他們就會覺得投資是值得的,還可以轉型為戰略投資,改善企業形象。要么給名要么給利,終歸給企業一個良性利益回饋的機制。”
對于這個問題,北京大學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李玲曾撰文指出,目前,中國的確有很多民營資本家開始追求更高的境界,當他們的財富積累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就會追求慈善事業和為社會服務,這就是公益心。
“我覺得辦醫院應該說是最好的為公眾、為社會服務的途徑。”但我們應當怎樣設計一個制度,鼓勵更多的資本進來。第一,要給這些慈善家相應的社會地位,因為辦非營利性的醫院,目的不是為了掙錢,而是得到社會的認同和榮譽,給予尊重,鼓勵他們做這種公益慈善事業,實現社會價值。第二,盡管在財務上給他們一定的稅收減免,但同時要配有嚴格的財務監管制度。
也就是說,這些辦醫院的錢不能指望年底還得到回報。因為非營利性醫院,是能不營利的,它的收益不能進行分配,只能繼續用來辦慈善事業和公益事業。
醫療市場缺乏競爭
資本的本性是要逐利的,尤其是社會資本辦非營利的醫院,虧損運營如何持續?
李玲認為,有虧損,政府也應該可以給予一定政策性的補償。也就是說,對于社會資本來辦非營利性的醫院,前提是必須來做慈善事業,而不是把這筆錢放在醫院來撈第一桶金,這樣的人你不能讓他來開非營利性醫院,他一定會“掛羊頭賣狗肉”。
而現在醫療市場環境還不公平、不合理,公立醫院有政府補貼,社會資本想辦醫,但辦不好。劉建認為,社會資本參與辦醫的困難在于價格。醫療價格由政府定價,企業又沒有補貼。
劉建接觸了很多社會資本,“他們問友誼醫院一年政府補貼是多少,我說,一年2個億,但誰給他們補啊?華潤、中信曾有意辦醫療機構,并且接觸過公立醫院,算完這筆賬以后都說‘再看一看’,沒聲了”。
據介紹,中國現有辦醫格局是80%—90%的醫療機構由政府出資,二級醫院以上統統是政府辦的,而不是多元化的。雖然有些社會資本參與了辦醫,但在整個醫療服務市場份額和規模都很小。
劉建指出,目前社會資本辦醫對公立醫院沒有造成勢均力敵的競爭態勢,還沒有把公立醫院逼上絕路,所以無論從公立醫療系統內部還是各級領導,都缺乏改革動力。“如果一個醫療市場沒有競爭,那絕對不是一個好的醫療市場,也談不上讓百姓滿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