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記,荷葉路兩邊的雜草長得比人高,拐彎的地方根本看不到對面來車,視線遮擋住了,太危險了。”在大龍山鎮總鋪社區“開門教育”活動現場,居民代表王愛蘭的發言直指群眾關切的交通安全問題。“您的建議我們已收到,安全無小事,社區黨委一直高度重視轄區內的各類安全隱患。會后我們立即組織人員到現場查看,馬上對雜草進行處理,盡快消除隱患。”總鋪社區書記回復道。
活動現場,像這樣聚焦群眾“急難愁盼”的交流發言此起彼伏,氣氛熱烈。這場“開門教育”,正是總鋪社區擴寬收集民意渠道、深化為民服務的重要舉措。群眾反映問題的聲音還在耳畔回響,翌日,荷葉路上割草機的轟鳴聲已如期響起。從“會上說”到“現場辦”,社區兩委的響應速度與執行力,成為了“和美總鋪”最生動的黨建名片。
民有所呼,我必有應。 對于總鋪社區而言,及時高效解決群眾訴求早已是融入日常工作的“常態機制”。社區黨委堅持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效能基層治理,不斷創新載體、豐富形式。常態化召開居民代表大會,搭建權威議事平臺;開設“鄉村振興大講堂”,匯聚發展智慧;創新開展“板凳會”,干部與居民圍坐一圈,在輕松氛圍中拉家常、聽訴求、解難題。這些接地氣的形式,有效打破了溝通壁壘,讓群眾的聲音能夠更直接、更順暢地傳遞上來。
善學善用,提升能力。總鋪社區積極對標學習先進治理經驗,深入踐行“六尺巷工作法”蘊含的謙和禮讓、和諧共處理念,巧妙化解鄰里糾紛;借鑒“楓橋經驗”精髓,立足預防、調解在前,力爭“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不斷提升源頭化解矛盾、服務群眾的能力水平,以黨建為“引擎”、以民需為“導向”、以實干為“路徑”的工作模式,推動著總鋪社區基層治理效能的持續提升,助力鄉村振興。(嚴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