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推進基層法治建設,五橫鄉積極探索鄉村治理法治化新路徑,多維發力,著力于不斷提升法治宣傳質效、 推進法治陣地建設、打造優質法律服務,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法治獲得感、幸福感。
加強法治鄉村建設,積極創建農村法治陣地。積極在各村(社區)建設法治文化陣地和法治宣傳陣地,積極開展申報保留五橫社區“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稱號以及其他四個村(社區)“安慶市民主法律示范村”稱號。加強鄉村“法律明白人”規范化培養,在各村(社區)組織開展“法律明白人”暨人民調解員培訓,切實提高農村普法骨干、法律明白人的法律知識水平和依法處事能力。充分發揮法律明白人“引導員、宣傳員、收集員、調解員”作用,有效服務鄉村治理。完善“一村(居)一駐村律師”制度,每個村有1名掛名民警和1名掛點律師,實現警力掛點全覆蓋,對轄區列管重點人口和監管對象的熟悉率達到100%,駐村律師對各村(社區)矛盾糾紛的調解化解工作提供法律咨詢業務。
提升公共法律服務水平,做實法律援助工作。法律援助既是一項民生工程,又是黨委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連心橋”。五橫司法所根據黨委政府統籌布置的民生工程,認真履行法律援助工作職責,把宣傳“應援盡援”工作作為突破口。在節假日、農民工返鄉等重要時間節點,下沉村、社區、學校一線,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法援惠民生”宣傳活動,讓法援知識入腦入心。日常不僅對居民提出的法律咨詢進行詳細解答,還對符合條件的困難居民提供法律援助,增強法律援助的實效性和知曉度,讓廣大居民切實體悟、感受法援好政策,維護好切身利益。
加強基層司法所建設,推動基層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人民群眾是“楓橋經驗”的創造者和實踐者,及時就地化解矛盾糾紛,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五橫鄉司法所依據自身情況及特色亮點對司法所分類建設提檔,打造功能分區,將場所明確設置為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公共調解室、法律咨詢室等,通過調整優化功能布局、完善制度、規范流程和服務方式,進一步提升服務群眾的水平。通過整合公共法律服務站、綜治中心、群眾來訪接待中心等,成立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健全運行機制,規范工作流程,構建社會矛盾糾紛聯合調處服務體系。實現“哪里有群眾,哪里就有調解組織;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調解工作”,真正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楊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