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安慶新聞網消息 “奉獻到傾盡所有,奮斗到至死方休,以身許國,鞠躬盡瘁,用盡一輩子做一件對國家有意義的事情,這就是我的叔叔鄧稼先,他用生命的燈盞撐起了巍巍昆侖;用滿腔熱血,澆鑄著共和國強盛的根基;用原子彈氫彈的爆炸聲,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國科技面貌的地覆天翻!而我,只想向更多的游客介紹稼先事跡,用我的語言把稼先精神傳承下去。”4月28日,正在宜秀區五橫鄉“兩鄧故居”給游客講解的義務講解員鄧敦華說。
今年73歲的鄧敦華,家住五橫鄉白林村鄧家大屋。他是鄧石如的第七代旁孫,也是鄧稼先的堂侄,年輕時從事過民辦代課教師、村辦企業銷售、外地務工等工作,退休后義務擔任“兩鄧故居”講解員。
2008年,“兩鄧故居”選拔管理人員,鄧敦華被群眾一致推薦為故居管理員,工作任務是:看管文物財產、打掃故居環境衛生、招呼游客登記、防火防盜保安全。為做好這 項工作,不論刮風下雨,他堅持每天開心接待游客,對游客的要求都耐心解釋、幫助解決。十多年來,無一游客投訴。
鄧敦華每天早上7時就會到故居,清掃門前廣場和室內衛生,擦洗桌椅條臺和玻璃展柜。因不斷增加的游客的講解需求,他認為作為故居看護人,有必要也有義務向大家講解先人的愛國奉獻事跡。于是他積極搜尋資料,不斷鍛煉提高講解能力,遇到不懂之處,就主動虛心請教老年人、了解家史、學習有關資料,通過自己的語言組織再將“兩鄧故居”的真實情況傳播給廣大游客。
“我是鄧家的后人,當下應盡的責任是守護和傳承,盡可能還原歷史的原貌。石如文化、稼先精神是由先輩創造的,凝聚了他們的智慧和結晶,影響深遠,不可復制和編造,必須要一代一代傳下來,我們這代人沒有任何理由也絕不能讓這些不說話的文化遺產、稼先精神流失。”盡管沒有任何報酬,但是鄧敦華非常樂意做這項工作。
2015年安慶地區發洪水,宜秀區受災嚴重,月收入只有幾百元的鄧敦華從家里拿出4000元作為賑災捐款,這在當地傳為佳話。鄧敦華卻說,鄧稼先在那種艱苦的環境下,為鑄大國重器歷經萬般艱苦,鞠躬盡瘁,我現在不愁吃穿,只盼望著家國越來越好。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鄧老用他那不太流利的普通話,接待了一撥又一撥的游客,傾情訴說著“兩鄧故居”的一幅幅照片、一幕幕過往。每當講解到鄧稼先獻身科學、為國捐軀的片段時,淚水總是在不經意間濕了眼眶。他說:“鄧稼先至死都想著國家,想著‘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這是何等擔當奉獻的愛國情懷!現在中國富裕了、強大了,人民的日子也越過越好了,我們不能忘記鄧稼先等老一輩科學家矢志不渝的為國奉獻,我們更應該學習他們的精神,以他們為燈塔,來照亮當代中國人拼搏奮斗、立志報國的追求。”這是鄧老的信仰,十幾年如一日做著重復的事情,在每一次講解都抒發了自己的情感。看好故居的門、講好故居故事,已成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鄧敦華的家就在離“兩鄧故居”幾百米不到的街口,故居管理的事兒忙得差不多得時候也將近到了中午。老伴在灶臺前添火做飯,鄧老就鉆進了自己的房間練會字。中飯雖然只是簡單兩道菜,用餐時間很短,餐后老鄧掃了會兒自家院子,就又去了“兩鄧故居”。
鄧老說,他這輩子做了很多份工作,走了那么久終于在步入老年的時候回家了。“我從小看著故居長大,如今又專門守護故居,做義務講解員,我最喜歡現在的義務講解員工作,守著家族的榮耀,自己也很自豪,我要一直講到講不動為止”。
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十多年的堅守,鄧敦華以實際行動傳承紅色基因。(程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