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進棚改民生安居工程,旨在改善群眾居住環境,堅持走“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發展難題,突出解決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回應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讓更多停留在城市服務管理邊緣的群眾,走進城鄉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中心。
自今年6月底,宜秀區大龍山鎮2018年棚改征遷工作正式啟動,該鎮設一總指七分指,并成立臨時黨支部,發揮黨員示范作用,鎮下派科級干部擔任政委,社區書記擔任指揮長,抽調71 名工作人員下派到各個分指,明確責任到人,任務包保到戶。
為盡快讓所有棚改工作人員有效熟悉最新市區集體土地征收與補償安置辦法,加速推進棚改拆遷工作,鎮總指邀請市棚改辦、市公安治安支隊工作人員,針對2018年17號安置辦法進行細致講解培訓,截至目前已舉辦3期,200余人參加了培訓。同時,該鎮2018年未涉及到棚改拆遷任務的村社區還對棚改拆遷社區進行對口支援,協助資料收集、戶口認證等工作。
“家里7個人,老房子也不抗地震,新房子肯定干凈、舒服些,我家的房子是1996年用預制板做的,那時候兒子沒多大,兒子到現在還沒談媳婦。”7月20日這天下午,宜秀區大龍山鎮永安社區村民何良福正坐在村社區二樓辦公室,等待著簽訂拆遷協議。
有著28年工齡,16年黨齡的何良福選中的是稼先大道沿線一處商品房,毗鄰安慶一中龍山校區,市第一人民醫院距離小區2公里以內,35%的小區綠化率,小區配套設施應有盡有,206國道、318國道、合安高速、合九鐵路穿境而過,多路公交線路貫穿其中,交通便利、設施完善。“可以拿到250平多些的房子,房子拿到手,兒子談媳婦就更硬氣了。”何良福笑呵呵的說。
簽訂了棚改征遷協議后,何良福一家原有5畝水田、旱田土地流轉收入不變,每年1100元土地流轉收入將照常定期發放到卡。
從低洼偏僻的城中村來到了這個城市公共服務一體化的中心,老何一家子照樣望得見山、看得見水,學校、醫院近在身邊,和城里人一樣的享受到了優質的公共服務。
在永安社區一樓會議室,“黨建引領棚改 永安爭當先鋒”的標語張貼在墻壁上,社區棚改任務完成數量隨著日期實時跟新。84年出生的社區兩委委員程宗偉,一下午的工作時間快節奏而又從容的接電話、理資料、接待來訪,作為安慶一中龍山校區周邊棚戶區改造項目的主力干將,程宗偉的服務很“職業”。
“晚上沒有過12點之前到家的,兩個兒子,一個7歲,一個11個月,孩子媽媽一個人照顧,她更辛苦。”07年入黨,09年工作,從入戶協商、材料收集到戶籍認證,再到簽訂協議,程宗偉在社區棚改拆遷工作中幾乎全流程參與,“平時群眾工作、基礎工作做的好,拆遷工作就會做的比較順,簽訂過的協議,認證的資料都實行公開,有異議的群眾都可以來調檔查詢,棚改政策絕對一把尺子量到底、一碗水端平,鄉里鄉親絕不忽悠。”談到棚改拆遷工作,程宗偉說的話滿滿的是自信、底氣。
拆遷群眾在用房票進行購買商品房時,社區都積極幫助購房群眾與開發商進行銜接,避免出現房屋買賣糾紛,盡力讓群眾早選房、買好房、住新家。
同時,全市第一批雙限房地塊也選址在大龍山鎮,向被拆遷群眾提供“雙限”(限購買對象、限價)房政策,實行“私人訂制” ,將更好的滿足當地被拆遷群眾個性化需求。
“大龍山鎮雙限房地塊東至天民路,南至宜秀大道北側綠地,確定的土地開發強度容積率<1.8,建筑密度≤28%,綠地率≥35%,內配建15班幼兒園一處,住宅建筑按照機動車1.0車位/戶,非機動車1.5車位/戶配建停車位。購物中心、商業街區和優質教育資源皆毗鄰小區,8月底前可交付地塊,9月掛牌招標,3年內可交付入住。”大龍山鎮棚改總指揮部指揮長劉宏林介紹道。
宜秀區棚改民生工程立足當下、著眼長久,以科學的眼光規劃城市發展與功能配套,無論選擇哪種安置辦法,始終保持城市功能與人居環境雙提升,統籌細致解決拆遷后教育、就業、醫療、交通等民生大事,切實改善群眾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兼顧 “顏值”與內涵。
40年風雨兼程、篳路藍縷,改革之勢浩浩湯湯,宜秀區充分利用棚改善人居環境,讓城市舊貌換新顏,搭建完善城市公共服務標準化體系,以“城市化”帶動“市民化”,以“人氣”促“財氣”,發揮好新型城鎮化“新引擎”作用,為城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源源動力。
在下個十年,或是五年,甚至三年,如今走出棚戶區站在高樓的群眾,俯瞰這座北部新城,徐徐展開的宜秀畫卷,必定依舊令人充滿期待。 (王書鴻 查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