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路修了,村民樂了
曾經的龍華村,泥巴路坎坷不平,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不堪,村民們出行極為不便。要脫貧,路先行;要想富,先修路,改善村級基礎設施建設,是脫貧致富的第一步。近年來,在區、鄉財政的大力支持下,在村兩委干部的不懈努力下,在社會各界人士的真心幫扶下,該村主干道新修了水泥路;2016年以來,該村借助農村道路暢通工程修建這一有利契機,積極動員修建多條村民組道路,力爭打通農村道路暢通“最后一公里”。如今的龍華村,新修的水泥村道四通八達,直達村民家門口,為了方便村民夜間出行,沿線還安裝了路燈,實現了村莊亮化,切實提高了村民們的“獲得感”。“以前家門口的路,遇到下雨天根本沒法走,送孫女上學也不方便,現在好了,這路修的真敞亮,出門順當多了……”村民許婆婆說道。
環境美了,村民笑了
曾經的龍華村,農戶房前屋后生活垃圾隨意丟棄,溝渠池塘中飄滿白色垃圾,人居環境“臟、亂、差”,近年來,該村把脫貧攻堅工作與農村三大革命、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在實現“戶脫貧、村出列”目標的同時,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積極建設宜居美麗鄉村,取得可喜成效,現在的龍華村荷塘飄香,菜園蓬勃,民居亮麗,院落別致,安寧靜逸,其樂融融,儼然一座現代的桃花源,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這兩年老家變化真大,我每次回來,都舍不得走,我家后面那個塘(當家塘)原來一股怪味兒,現在村里把它整治的美美的,不管晴天還是陰天,風景都很漂亮,我每次拍照發朋友圈大家都瘋狂點贊。村里還新建了文化健身廣場,就在我家附近不遠的地方,每天都有很多小孩在那里嬉戲玩耍,我媽媽她們現在晚上沒事就在那兒跳廣場舞,媽媽說鄉下空氣好、環境美,地方又大,比城里好多了……”在外務工返鄉休假的村民小娜說起家鄉的變化,興奮到停不下來。
產業興了,村民富了
曾經的龍華村,由于農業產業缺乏有效支撐,村集體資產匱乏,被列為省級貧困村。近年來,該村結合實際,大力發展特色蓮藕產業,積極打造產業基地,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2017年,龍華村76戶貧困戶中,依托特色蓮藕種植脫貧的多達41戶。這一特色產業,全年能為全村帶來近400萬元的經濟收入。在產業扶貧中,該村宜農則農,宜漁則漁,遵循“長短結合,種養循環”原則。除發展特色產業外,該村于2016年引進兩家農業龍頭企業,一家企業立足種養殖業結合,發展生態循環采摘觀光農業。另一家企業采取農牧共存方式,栽種獼猴桃等果樹50畝,水產養殖20畝,林下飼養優質家禽,并立體建設光伏發電站,可帶動數十人長期就業。“每年收藕心菜的時候,我都會去幫忙加工,一年差不多能賺個幾千塊錢,能補貼家用,離家很近,活兒又不累,我很知足,去年,我成功地實現了脫貧,現在家里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村民楊金蘭說道。(胡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