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脫貧攻堅是“十三五”期間最大的民生工程,最終成效也體現在貧困群眾真真切切的生活改善上。幫扶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全面提高公共服務能力、織就密實的民生保障網,宜秀區白澤湖鄉龍華村正千方百計補齊民生“短板”,帶著貧困群眾“沖刺”全面小康。
就業群眾脫貧有門路
就業是民生之本、脫貧之要。近年來,龍華村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通過“入股+就業+創業”的方式拓寬了貧困群眾增收的門路,村里的12戶貧困戶搖身一變成了股東,還能在家門口打工,很多類似葉劍四的脫貧故事正在上演。
5月23日,筆者來到龍華村恒新農業生態循環產業園,在靠近破罡湖的200畝空地上,恒新農業生態循環產業園里幾個高標準溫室大棚拔地而起,里面已經種植了空心菜、毛豆、西紅柿等時令蔬菜。大棚后方,8個立體化養殖豬舍也已落成。
產業園共分生豬養殖、種植蔬菜、休閑垂釣和污水處理循環利用四個區域。在生豬養殖區域,筆者見到了正在做瓦工的貧困戶葉劍四,去年10月份,由村委會出面,葉劍四將在銀行貸的5萬元小額貸款,投入到產業園里。去年12月份,企業為了讓貧困戶安心,每個人都提前分紅,葉劍四就拿到了2000元的紅利。與他一樣,共有9戶貧困戶的34萬元小額貸款投入到產業園里。如今,他們不僅每年能享受分紅,更因為有著一技之長,現在在家門口就可以打工,每個月還可以領取3000元工資。
龍華村位于白澤湖鄉最北端,三面臨水。村集體沒有固定的資產收益,農業產業也缺乏有效支撐,是該鄉唯一的市級定點幫扶貧困村。2016年,該村招商引資,陸續引進了恒新農業生態循環產業園和光明禽業循環產業園,推進現代規模農業發展。
恒新農業生態循環產業園的生產模式是,生豬養殖后的豬糞進入沼氣池,成為有機肥,可以改良土壤,種植優質蔬菜。大棚蔬菜上市后即可收益,產業園一年的利潤大概在300萬元左右。
在龍華村的另一端,集生態養殖、特色種植、生態觀光為一體的光明禽業循環產業園已經初具規模。和恒新農業生態循環產業園一樣,村里有3戶貧困戶向該產業園投入了15萬元小額貸款。
“一人創業,全家脫貧。”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新時期擴大就業、助力脫貧的重要渠道。龍華村通過指導貧困戶自主創業,扎實開展特色種養業扶貧。
在龍華村歡慶農場,貧困戶們自養了肉雞、肉鵝和生豬,5戶貧困戶自主承包圩口進行淡水養殖,4戶種植蓮藕等水生蔬菜。村委會對自主創業進行全程跟蹤服務,積極提供技術上的支持并為他們尋找銷路。同時,對那些無自養能力和受場地限制的貧困戶,由村委會牽頭在企業代養生豬和帶養淡水種養殖項目,貧困戶不僅不用承擔任何經營風險,還能享受特色種養獎補政策。該村貧困戶孫長發,不僅個人自主創業,在圩口發展農業產業,還為周邊貧困戶提供3個長期就業崗位,帶動其他貧困戶自主脫貧的信心。
龍華村2017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共有46戶104人,今年,該村脫貧方式再創新,將扶貧專項資金投入到產業園內,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獲得企業分紅,再發放到貧困戶手中,讓貧困戶長期受益,避免返貧現象發生。
辦好實事真情解民憂
“要不是新農合和“180”,我家哪能拿出這么多錢給我媽看病。”龍華村金圩組的貧困戶楊琳家境貧寒,與患有精神障礙慢性病的母親相依為命。2016年,楊琳的母親在醫院配藥6次,總計花費接近4800元,雖然通過新農合可以報銷3100元,但仍然有近2000元的費用需要自理。今年,楊琳母親的病情得到改善,預計門診花費在3200元。這其中,新農合等一站式結算,可以解決85%,也就是2720元。而根據宜秀區今年出臺的《宜秀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員綜合醫保特惠政策》,楊琳母親的情況符合享受“180”優惠政策,只需自費3%(96元)。
從去年9月份開始,宜秀區就在白澤湖鄉率先啟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試點實施貧困人口在鄉鎮衛生院就診“托底零收費”健康扶貧新舉措,楊琳媽媽是第一批受惠患者。自從簽約了定向家庭醫生服務后,鄉衛生院就會定期上門就診,為她的母親做體檢、詢問病情,并量身定制近期康復計劃。“有了家庭醫生后,我就能及時了解母親的病情,少跑很多冤枉路,也省了不少醫藥費。”楊琳說。
要想小康,先要健康,讓“因病致貧”現象在老百姓生活中漸行漸遠。龍華村因病致貧貧困戶有15戶32人。通過醫療兜底政策,家庭醫生簽約全覆蓋并辦理醫療服務證,享受三保障一兜底一補充醫療政策“351”“180”工程,從根本上解決了貧困戶小病拖成大病,大病無力看從而導致勞動力缺失的問題,讓貧困群眾“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少生病”。
與解決“看病難”同步,龍華村瞄準群眾需求的“靶心”,創新思路、探索經驗,加快化解阻礙群眾脫貧致富的農村道路暢通工程、飲水安全、危房改造等社會“頑疾”,實實在在解民憂,春風化雨暖民心。
近年,村中主干道已修了水泥路,各個小組通水泥路是沿線村民多年的期待,也是今年退出貧困村的標準之一。借助農村道路暢通民生工程,2016年龍華村有羅灣、旗桿、馬咀、大咀4條共計2.88公里村組公路完成改造工程,今年將完成主干道楓龍公路拓寬和小咀、卓咀、羅咀、新沖、羅圩、紅廟六條道路改造建設,打通貧困村脫貧的“最后一公里”。
塑料管、鐵龍頭,一擰龍頭嘩嘩流。該村2016年有22戶村民享受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通上了自來水,其中有9戶貧困戶,均享受免費安裝。金圩組夏吉祥是村里的五保貧困戶,一個人生活,種些玉米、油菜過日子。“自來水去年免費安裝的,水質好得很,比以前用井水方便多了。”夏吉祥說。
今年,龍華村計劃改造11戶貧困戶危房,現已完工4戶,其余7戶正在緊張施工或有序籌備中。該村將繼續把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飲水安全工程作為脫貧攻堅的著力點,力爭盡快全面解決貧困戶住房和用水安全問題,確保精準扶貧更有力。
多方關愛織密保障網
全面奔小康,重點在“全面”,難點亦在“全面”。
龍華村大咀組村民王博是2016年進入該村3個就業扶持公益性崗位的其中一人,目前負責清運23個村民組道路垃圾的工作。王博是去年5月底上崗的,他每天6點上崗,刨除笤帚、雨衣、手套及垃圾車維修等費用之外,每月工資2000多元。去年底村中82盞路燈安裝通電完畢,有著電工技術的王博還承擔起路燈一般維護工作。據了解,龍華村就業扶持工程,除3個公益性崗位外,還開發出1個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崗位用于脫貧攻堅。
教育扶貧承擔著“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使命。家住金圩組的楊上祥就是典型的“因學致貧”貧困戶,女兒楊玉倩就讀于阜陽師范學院,兒子楊虎今年即將參加高考,全家人靠楊上祥做瓦工掙來的工資度日,這遠遠不能滿足兩個孩子的求學要求。經村里多方努力,幫助楊玉倩爭取了一學期1500元的國家助學金和區政府一年1500元的教育資助,幫助楊虎免除了每年1400元的學費。同時,作為對口幫扶單位的市高新區和區委政法委還資助了楊虎共計1500元的助學金。
龍華村“因學致貧”貧困戶共計4戶17人,在校生12人。截至5月初,貧困學生獲得助學金金額總計19500元,社會幫扶金額總計8000元,普通高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學生免除學費,大專及以上在校生已享受1500元/學年的教育助學金。
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通過精準幫扶,最終實現脫貧致富。而無勞動能力或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靠自身努力無法脫貧,則需要通過民生工程和低保措施兜底脫貧,
“小康路上,不讓一個困難群眾掉隊。”龍華村副書記章洪陽說。
貧困殘疾人救助與康復是都由村文書潘平負責對接受益對象。羅咀組村民王軍1995年摔傷,雙腿失去知覺,一直靠輪椅活動。2015年11月,村里通過民生工程為王軍配了一個輪椅,但因為他一只手活動不便、輪椅也稍微大了些,潘平與他多次交流,還經常幫他換螺絲、帶報紙,解決生活中的難題。
家庭有困難,社保來兜底。新沖組貧困戶董金虎對這句話有切身感受。兒子在讀小學,自己患有精神二級殘疾,經常要去醫院康復治療,這對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來說無疑雪上加霜。就在他一籌莫展時,村里幫他申請到農村A類低保,解除了他后顧之憂。
只有把溫暖送給最需要的人,才能體現出社會保障兜底的真正意義;只有精準辨別貧困戶,才能讓群眾心服口服,為實施精準扶貧打好基礎。截至5月份,龍華村一般貧困戶9戶27人,低保貧困戶23戶61人,五保貧困戶14戶16人。
社會保障兜底脫貧的音符越發響亮。龍華村全面提高農村五保供養服務能力,不斷加大臨時救助力度,建立健全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和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每一項舉措都在積極落實當中,切實兜起貧困戶的生活底線,確保他們小康路上不掉隊。
【筆者手記】
在新一輪脫貧攻堅戰中,龍華村根據扶貧對象、扶貧階段、扶貧任務的新變化,創新扶貧方式方法,推動精準扶貧由“輸血式”、“粗放式”向“造血式”、“精準式”轉變,讓貧困群眾的致富路越走越寬。
有活干,能掙錢,吃得好,住得寬,有學上,好就醫……隨著龍華村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邁進小康社會的進程,越來越多惠及民生的“大禮包”將送到百姓手中,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將會越來越多。
(嵇奕華 李賢文 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