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實向虛和過度金融化,使得金融體系不斷膨脹,原本為金融之本的實體經濟,卻已快托不住金融。”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年會的中外嘉賓在點出問題的同時,從發展金融市場、加強監管、強化立法和公司治理等方面給出了防控金融風險之策。
無疑,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在政策組合中所占的權重也在不斷加大。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昨日在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年會時指出,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妥善處置銀行不良資產、債券違約、房地產泡沫、互聯網金融等一批風險點,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過度金融化存隱憂
“高杠桿率和低生產率的組合,蘊藏著高風險,危機還有可能不期而至。”這是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會理事長、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發出的警示。
在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看來,中國金融業當前有六大風險值得關注:脫實向虛風險、金融業偏離主業風險、公司治理失效風險、激進經營風險、資產負債錯配風險和流動性風險。
“脫實向虛風險,這對金融業來說是事關行業方向的根本風險。”陳文輝說:“金融業如果脫離了實體經濟,過度循環,最后必然出現系統性風險,這也是美國次貸危機的深層次原因,最后只能由財政買單。”
陳文輝列舉了一個指標:2016年中國的國有企業凈利潤為23158億元,而同期金融業的凈利潤為20286億元,與前者是大致相當的。他認為,這個數據可以說明金融業經營得很好,但也說明金融體系內資金空轉、以錢炒錢的風險是存在的。
中國工商銀行(4.690, 0.00, 0.00%)董事長易會滿則提到了另一個指標:2016年中國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8.3%,已經超過了發達國家。他認為,中國銀行(3.650, 0.00,0.00%)業諸如經營利潤、資產質量、撥備覆蓋率和資本充足率等指標還是比較健康的,但是存在著過度金融化的傾向。
“隨著經濟的發展,金融化有合理的一面,但關鍵是怎么把握好這個度。”易會滿表示,“如果超過這個度,會帶來負面影響,積累金融體系自身的脆弱性,導致風險的相互傳染甚至金融市場的相互踩踏。現在社會上出現了一哄而上辦金融的現象,各類新金融、類金融和準金融遍地開花,五花八門。”
互聯網金融領域的亂象,便是過度金融化的縮影。陳文輝舉例說,僑興公司發行的私募債,通過互聯網渠道銷售,很快變成了公募債,投資人對底層的基礎資產一無所知,盲目地購買這個產品,而在這背后保險公司和銀行又有“扯不清”的事情。互聯網提升了效率,帶來了便捷,也產生了問題。
回歸實體發展實體
金融與實體經濟的不平衡,已不容忽視。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指出,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失衡是當前中國面臨的三大結構性失衡之一。金融領域存在著資金脫實向虛的現象,大量資金在金融體系內自我循環,不僅加大了金融體系的風險,還加重了實體經濟的融資困難。
何立峰表示,2017年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過穩健的貨幣政策、精準的產業政策和土地政策,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監管協調機制,妥善處置不良資產,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要確保行業不發生方向性錯誤。”這是陳文輝給出的應對金融風險之策。他認為,要堅決防止以錢炒錢、自我循環和自我膨脹的現象,真正樹立起服務實體經濟的意識,金融創新要以提高實體經濟運行效率為目標。實體經濟是立身之本,對處在工業化中的中國而言更是如此。
彭博有限合作企業董事長高逸雅的建議是,中國需要一個更透明、更一體化、更完善的金融市場,減少對信貸投放的依賴,投資者也能參與到全球金融市場的投資,防止由于資本流動受限而催生金融泡沫,以及自由而合理地使用風險對沖工具。
“近期彭博新推出了兩個全球固定收益指數,并首次將中國市場納入其中,這將引導全球大型基金投資中國市場。此外,中國市場也向境外投資者開放了外匯衍生品市場。”基于彭博公司的全球經驗,高逸雅稱,這兩項舉措將平衡中國的跨境資本流動,也將提高中國的資金分配效率,幫助中國去杠桿。
公司治理和金融監管,一內一外,對風險防范都至關重要。陳文輝強調,金融機構作為外部性很強的公司,股權要盡量分散,對大股東擔任董事長要有一定的約束,CEO盡量是職業經理人,這樣才能培養真正的金融家。而防控金融風險,監管部門責無旁貸。要補齊金融監管制度的短板,要監管者長出虎牙利齒,讓違法違規者付出沉重的代價。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鏡像,僅從金融領域著手,無法從根源上化解風險。中國五礦集團公司董事長何文波說,要化解金融風險,就要發展好實體經濟。金融危機后德國的表現證明,只有提高實體經濟的地位,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才能化解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