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歐盟互為重要的經貿伙伴,中歐經貿關系已成為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堅實基礎。歐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則長期保持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地位。2015年中歐雙邊貿易額為5647.5億美元,是十年前的三倍多,比四十年前增長了200多倍。在全球貿易低迷的背景下,今年1—10月的中歐雙邊貿易仍然實現了2.3%的增長。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會長姜增偉在論壇開幕致辭中指出:“目前,中歐都處于深化改革的重要階段,中歐合作也處于提速升級的關鍵時期。展望未來,中歐經貿合作擁有巨大的潛力,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中國是世界上紡織產業規模最大的國家,也是產業鏈最完整、門類最齊全的國家。2015年,中國纖維加工量達到5300萬噸,占世界比重超過50%。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特別是2005年全球紡織品貿易實現一體化以來,中歐紡織品貿易規模迅速擴大。據中國海關統計,2015年,中國紡織服裝對歐盟出口531.32億美元,歐盟對華紡織服裝出口額達到40多億美元,都比2005年翻了將近一番。姜增偉指出,中國和歐盟都是全球重要的紡織品出口方和消費市場,紡織品貿易是中歐雙邊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紡織業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也是中國的傳統優勢產業。中國在勞動力成本、產業鏈完整性、加工配套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競爭力,而歐盟在產品研發、技術設計、品牌等方面具有不可相比的優勢。雙方的互補性非常明顯,是天然的合作伙伴。
當前,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國際貿易領域的新議題。聯合國環境署可持續生產與消費十年框架負責人查爾斯在致辭中指出:“鑒于目前全球資源使用和污染的趨勢,最具有競爭力的價值鏈是可持續性的價值鏈。未來十年,可持續供應鏈將成為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供應鏈模式,發展節能高效的可持續供應鏈系統,將會最終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三贏。”
中國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紡織業是中國的傳統民生產業,推進中國紡織業可持續發展,對于提升中國紡織品全產業鏈的全球競爭力意義重大。歐盟駐中國及蒙古國代表團參贊、合作處處長葛瀾森更是指出,中國紡織業可持續供應鏈的構建有助于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必須在貿易的過程中將可持續的問題作為關注的核心。
打造紡織行業的可持續供應鏈,不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是整個供應鏈系統所有利益攸關方的共同責任。姜增偉指出:“中歐紡織業相關利益攸關方圍繞彼此關心的問題進行充分探討,加強在優化可持續產業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及質量標準等方面的交流,擴大在貿易投資、技術研發等方面的務實合作,才能共同做大合作的蛋糕。”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認為,打造紡織行業可持續供應鏈,首先,要以發展生態紡織品為目標,以環境產品聲明為抓手推進紡織品生態設計和認證。其次,要推動紡織原料生產廠家開展清潔生產,鼓勵天然纖維生產企業減少源頭污染,支持化學纖維生產要優化工藝流程,研發以生物質工程技術為核心的再生纖維與合成。最后,要推動廢舊紡織品回收,發展再生聚酯纖維產業,選擇經濟合理的再生利用技術路線,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
據了解,為促進論壇成果落地,在論壇閉幕式上,聯合國環境署與中國貿促會研究院還將聯合發布《中國紡織品可持續供應鏈行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