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昭示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系列活動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系列活動上的重要講話,是歷史性的,又是世界性的。它是中國共產黨面對歷史、面向未來高瞻遠矚的戰略宣示。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這一偉大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這一偉大勝利,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這一偉大勝利,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對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來說,怎么估計都不會過高。
民族復興的偉大開端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經歷百年屈辱,飽受列強欺凌。盡管中國人民進行過一次又一次的反抗,但都失敗了。只有抗日戰爭最終贏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使中國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屈辱地位,實現了民族獨立并為實現人民解放創造了條件,從而成為解決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兩大歷史任務的偉大開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由此開啟。
抗日戰爭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毛澤東說過,抗日戰爭促進中國人民的覺醒和團結的程度,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的一切偉大斗爭中沒有一項比得上的。日本法西斯自始至終以滅亡中國、獨占中國為目的,用赤裸裸、血淋淋的刺刀和鐵蹄、屠殺和轟炸、強權和奴役、掠奪和殘害,證明他們是世界上最邪惡、最兇殘、最反動的勢力。他們對中國人民犯下了令人發指、不可饒恕的滔天罪行。然而,歷史辯證法是不能違背的。歷史的災難從來都是由歷史的進步來補償的。壓迫愈甚,反抗愈烈。抗日戰爭血與火的戰場,成為中華民族精神成長的洗禮地。亡國滅種的巨大災難和危險,極大地激發了中華民族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
抗日戰爭的勝利,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的國家命運,極大地改變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進程。這場戰爭不僅是奪取民族獨立與解放的戰爭,也是追求民主與進步的深刻社會變革。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一方面實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在抗戰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另一方面提出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新民主主義理論和方針政策,努力踐行大眾的民主訴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得到廣大人民群眾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愛國人士的擁護和支持。中國共產黨忠于人民,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這是時代的要求和歷史的必然。抗日戰爭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政治力量的對比,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徹底勝利、建立新中國積累和準備了充分的條件。
抗日戰爭勝利7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干了兩件大事。第一件,建立了新中國,實行了社會主義制度,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第二件,實行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國策和新的偉大革命,中國大踏步走向世界,我國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邁上了一個大臺階。中國人民開始富起來了。
現在,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黨和國家正在干著第三件大事,這就是,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全面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基礎上,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實現我國由富變強的歷史性飛躍。70年的歷史和實踐已經反復證明并將繼續證明,中國的發展壯大必將是世界和平力量的發展壯大。中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不但是中國的福音,也是世界的福音,給世界帶來的是和平與安寧、正義與進步、團結與希望、發展與繁榮。戰略制勝的偉大豐碑
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人類戰爭史上矗立起一座戰略制勝的偉大豐碑。抗日戰爭的勝利,從根本上說是戰略制勝,是毛澤東戰略思想的勝利。毛澤東開創了中國共產黨戰略思維的傳統。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思想得到多方面展開和系統總結而達到成熟,而戰略思維、戰略智慧則是毛澤東思想特別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光輝之點。毛澤東人民戰爭戰略思想、持久戰戰略思想、游擊戰爭戰略思想,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繪就了中國必勝的恢弘圖卷,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空前奇觀。
作為偉大的戰略家,毛澤東對抗日戰爭的指導和觀察,始終著眼于戰略全局。在全國抗戰一開始,毛澤東和我們黨就提出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主張全面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即人民戰爭的抗戰路線。毛澤東人民戰爭戰略思想,在民主革命初期提出,在抗日戰爭中發展、成熟并充分運用、發揮巨大威力。毛澤東深刻指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毛澤東反復強調,兵民是勝利之本。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他說,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要勝利,就要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堅持持久戰。然而這一切,離不開動員老百姓。毛澤東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有力地動員了全國人民,牢牢把握了奪取抗日戰爭勝利的戰略主動權。
毛澤東針對日本法西斯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戰略企圖和國內“亡國論”“速勝論”的論調,先后發表《論持久戰》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等重要著作,提出了持久戰的戰略思想,準確判斷了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戰略階段,預言中國必勝、日本必敗。抗日戰爭的勝利,完全證明了毛澤東的科學預見和戰略判斷。
毛澤東游擊戰爭戰略思想,第一次把游擊戰提到戰略地位。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戰爭是充分利用本土防御優勢、以弱勝強、充分發揮人民戰爭威力的最有效形式。中國抗日戰爭是在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條件下進行的。毛澤東指出:“抗日戰爭中國共兩黨的分工,就目前和一般的條件來說,國民黨擔任正面的正規戰,共產黨擔任游擊戰,是必須的,恰當的,是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協助的。”這樣就形成了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敵后和正面兩個戰場的戰略格局,這是中國的國情、軍情決定的,也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顯著特點。這樣特殊的戰爭形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乃至中外戰爭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開辟敵后戰場并與正面戰場相配合,共同對日作戰,是中國共產黨在軍事上的偉大創舉。這一戰略舉措,打亂了侵華日軍作戰前線與后方的劃分,變戰略內線為戰略外線,變戰略包圍為戰略反包圍,與正面戰場對日軍構成了兩面夾擊的戰略態勢。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敵后戰場逐步上升為中國抗日戰爭的主戰場。到戰略反攻階段,敵后戰場成為全面反攻、奪取抗戰最后勝利的戰略基地。
人類戰爭史已經充分證明,戰爭從來不是單純的軍事行為。戰爭是包括政治力、軍事力、經濟力、文化力、外交力等在內的綜合國力的博弈,是戰略的博弈。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也是這樣。而對一個國家特別是大國來說,戰略思維、戰略決斷能力的有無和優劣,則是決定性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承和發展我們黨戰略思維的優良傳統,著眼和著手于從戰略上謀劃和布局治黨治國治軍、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作出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戰略決策。我們要清醒把握時代、實踐和科學發展的主流和趨勢,清醒把握世界和平與發展兩大主題及世界矛盾全局、發展全局、戰略全局的發展變化,清醒把握國際經濟、政治格局的深刻調整和地緣政治格局的深刻改變,清醒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常態,自覺貫徹中央決策部署,自覺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保持戰略定力,萬眾一心,風雨無阻,向著我們的既定目標奮勇前進。
頂天立地的偉大砥柱
經過戰爭烽火考驗的中國共產黨,歷經磨難而不衰,千錘百煉更堅強,成為領導人民救亡圖存、頂天立地的偉大砥柱。
在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和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以勇于擔當的大無畏氣概組織與推動了偉大的抗日戰爭,成為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戰爭是一座熔爐。經過長期革命戰爭特別是抗日戰爭的烽火考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理論上日益成熟堅強,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日益增強,黨在組織上、作風上日益鞏固和進步。毛澤東建黨思想日益成熟完備。在這期間,毛澤東先后提出和深化了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和深遠意義的建黨思想,例如,關于著重從思想上建設黨的思想;關于支部建在連上的思想;關于實施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的思想;關于武裝斗爭、統一戰線、黨的建設是中國革命“三大法寶”的思想;關于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黨的三大作風”的思想;關于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的黨的建設“三項格局”的思想;關于群眾路線、實事求是、獨立自主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思想;關于正確的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的思想;關于充分發揮共產黨人先鋒模范作用的思想;關于實行精兵簡政、建設廉潔政治的思想;關于實行黨的一元化領導的思想,等等。在戰爭環境中建設黨,用戰爭實踐來檢驗黨,這樣的經歷是中國共產黨特有的,而世界上其他政黨所不曾有的。這期間,黨的建設同人民軍隊建設幾乎是同步發展的,都在艱苦的環境中得到了發展壯大,黨的隊伍從抗戰初期的3萬多人發展到抗戰勝利時的132萬多人。中國共產黨領導了偉大的抗日戰爭,抗日戰爭鍛煉和造就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證明了毛澤東的科學論斷:“三次革命的經驗,尤其是抗日戰爭的經驗,給了我們和中國人民這樣一種信心: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努力,沒有中國共產黨人做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國的獨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也是不可能的。”
抗日戰爭以前的歷次革命之所以失敗,有兩條教訓是帶根本性的,一是沒有先進的思想武器;二是沒有先進的領導力量。抗日戰爭和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反復昭示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必須毫不動搖地抓住這個關鍵,必須滿懷信心地抓好這個關鍵。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有著90多年光榮歷史、擁有8700多萬黨員、在中國執政60多年的大黨,現在又面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歷史任務。我們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系列活動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在新的歷史考驗面前,黨的各級組織、各級干部、每一名黨員,都要自覺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始終牢記自己的責任、使命和歷史擔當,始終牢記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成的黨的優良傳統,用新的行動、新的業績,譜寫出無愧于歷史、無愧于先烈、無愧于時代的新的光輝篇章。
(作者李洪峰系中央紀委駐文化部紀檢組原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