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山村路口記者看到,一條宛如黃絲帶的公路蜿蜒橫亙在五洲圩大堤上,一端通往新安樅線,另一端則連接著花山村楊井片9個村民組以及整個螺山村。幾名修路工人正駕著挖路機在路面上施工,未來3個月,這條公路即將大變身--從新安樅線花山路口至螺山村中心村2.1公里將由原來的3.2米拓寬為7米,建成后還將延伸至更多村民組。
綠水青山為“路”愁
“這里四方環水,一方朝天,山明水秀,就像中國的寶島‘臺灣’。”67歲的村民湯昌其感慨尤深,“然而一到下雨下雪天,這里就成了一座孤島,沒有人敢出去,也沒人敢進來。”
湯老生長在花山村,自家房子正對著公路,曾目睹著這條公路上發生的一切。他說,早些年,五洲圩是漁湖,兩岸多半是漁民,劃船上岸,1984年在圩埂上建了橋,修了路,漁民都把船賣掉了,這條新建的公路就成了村民們通往外界的唯一路徑。
“河泥建成的路不好走,晴天灰塵多,到家一身灰,下雨下雪天,走半步滑尺把遠,就算沒掉進湖田里,到家也是一身泥。”老人皺著眉頭說,“別的車是進不來的,只有一些小三輪偶爾提著膽子晃悠悠開過來,一不小心掉進了湖田里,吊車不敢進來,老百姓就將這3米多高的公路砸了缺,用韁繩把車子死拖上來,再把路修好。修了砸、砸了修,這路估計早有怨氣了,一年總有至少5起交通事故,不是摔了胳膊就是斷了腿。”老人邊說著邊指著自己眼角處一道1cm左右長的疤痕,這是前些年天下雨,他在這條路上滑了一跤,眉角一下子就撞在了石頭上,劃開了一道長口子。
企業數次擦肩而過
說起這些揪心的事兒,螺山村的村委會主任劉之青更是有苦難言。“前些年,生產保健藥品的廣潤公司準備落戶我村,項目都快達成了,結果他們來考察完了就走了,只扔下了一句‘路不行,不能落戶’。這樣的例子多不勝數,就在今年6月份,本來有單位有意向在村里建幾個培訓基地,結果也是因為路不行項目又未達成。”劉之青說,“這里原本是發展的一塊福地,結果就因為這路,限制了村里的發展。螺山村、花山村、破罡湖社區近乎6000人,如今留村發展的青壯年十分之一還不到。”
劉之青坦言,如今村里只有20多家養豬廠、養雞廠、水產養殖戶,如果路不修通,就連這僅有的幾家企業發展都要受阻,村里一養豬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養豬戶老板龍三五告訴記者,廠里生豬年出欄量至少有1000多頭,一年要運輸80多萬斤的豬飼料,對他來說,村里這條公路就是他的財神路,然而也因為這路他沒少花“冤枉錢”。
“天氣不好廠家不愿意送飼料,自己找車一趟運費差價在100元左右,一年光是這差價也要攤上好幾千。路太窄了經常堵,今年正月里廠家要貨,2公里的路從早上8:00到下午13:00,足足開了5個小時,急得我都快跳湖了。”龍三五說,“如果路寬了,到城里就只要半個小時了,這生意自然也會更好了。”
“寶島”村民的期待
聽說鎮政府投資500萬給五洲圩公路拓寬加固,花山村與螺山村村民樂翻了天。不少村民有事沒事就站在公路的一端看著施工,時不時幫忙堆堆土、送送茶水。該項目總負責人劉增順告訴記者,此項目用時3個月,10月底之前即可完成通車。
路寬了,劉之青笑了:“我村擁有可養水面2000多畝,基本農田3800多畝。公路建成后,我們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高農田、水面利用率,做大做強水產、畜牧業養殖,切實提升村級經濟發展,增加村民收入。”
讓民生路變成民心路,讓百姓的急事兒變成政府的頭等事兒,楊橋鎮做足了功課。“今年以來,我鎮將群眾關心關注、反映強烈的道路建設、自來水、環境衛生等問題列為班子必須完成的十件實事,新建改造了6條村級公路,解決了斷頭路、回頭路問題,實現了鎮村公路網格化,將徹底改變交通區位劣勢,為打造全國重點鎮注入新的活力!”該鎮黨委書記劉迎春如是說。
一年至少發生5起交通事故,數十個企業項目擦肩而過,留村青壯年不到90%……在宜秀區楊橋鎮由于花山村與螺山村唯一的通村公路不通暢,導致了這樣的結果。這條“生命之路”曾經讓村民賣船上岸,現在,時過境遷,村民心中的期待和愿望即將夢想成真。今年7月,這條路終于迎來了它的重生———五洲圩公路拓寬加固工程正式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