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秀區大龍山鎮桃元村,只要提起潘根苗,村子里的人都要說一句“就是那個‘好爸爸’嘛”。得到大家這樣的稱贊,是因為自從11年前妻子因病去世后,潘根苗父兼母職一人打幾份工把年幼的兒女養大,還清了家里的欠債。眼見著兒女漸漸長大,村里不少熱心人有意要給老潘介紹對象,卻總是被他拒之門外。老潘說,沒有給孩子們創造更好的環境,情感上他不愿再怠慢了孩子。
6月11日早上5點,潘根苗已經起了床,因為昨天接到客戶打來的電話讓他今天早上到集賢關去拉柴油送到城東的工地上去。從妻子去世那年起,潘根苗就開始跑起了三輪車運輸工作,認為工作時間不用太固定,方便照顧孩子。出門前,老潘在家里燒水做早飯,整理屋子忙活了半天。“現在兒子女兒都長大了,在家的時候他們都搶著跟我干活,我盡量不讓他們干,孩子們在外打工都很辛苦。”老潘說,別看他現在下廚房做飯燒湯樣樣都很熟練,孩子們的媽媽剛去世的時候,他可是連飯都煮不熟。潘根苗邊說邊把做好的炒飯和咸菜放在了飯桌上,這才出了門。
三輪車運輸算是潘根苗現在相對穩定點的工作,為了多掙點錢他做過搬運工,清潔工,只要是有需要出勞力的地方他都愿意去。要是哪一天沒有接到三輪車運輸的生意他就到附近的工地上去找活兒干,決不讓自己閑著。”我們以前太窮了,孩子媽媽治病花了一萬多元錢全都是借來的,后來花了四年的時間還清了這一萬多元的欠債,如果不多打工怎么還。”掙錢不多,又拖著兩個孩子,潘根苗一家的生活過得緊巴巴。為了維持日常開銷,他必須要精打細算,白菜、土豆等廉價菜在一家人飯桌上輪流出現。“后來兒子上中學時要在學校里吃中飯,別的孩子每頓飯至少5元錢,我只能給兒子兩元錢,有時會更少些。那時候兒子總跟我說在學校里吃不飽,我也很心疼,只有到處去找更多的活兒干,讓孩子至少能吃飽飯。”回憶起從前,潘根苗苦笑著抹掉了眼角的淚水。
2014年5月,潘根苗的兒子從部隊當兵退伍回到家,在村里應聘了一個職位,女兒也在城區的一家服裝店找到了臨時工作,一家人的生活算是安定下來。49歲的潘根苗如今還是孤身一人,每天在運輸的路上和打工的場所來回奔波。女兒潘麗告訴記者她的父親節愿望,“一家人有地方住,有一口飯吃就行,真不愿意看到父親繼續這樣辛苦,希望他能找個老伴以后互相照顧,等他們老了,就讓我和哥哥來照顧他們。”(劉惠子 張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