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箭 劉惠子)端午節已經傳承了千年,賽龍舟、吃粽子、佩香囊、懸菖蒲,各種習俗把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承至今。在安慶,隨著端午節的臨近,“龍船塢”里沉睡了一整年的龍船們開始逐漸浮出水面,洗刷一新,打磨上油,接受村民跪拜“采青”,進而敲鑼打鼓到各個兄弟村、老表村、友好村“探親”,迎接一年一度的端午狂歡。農歷4月30日(陽歷5月28日),距離各地龍船試水還有一天的時間,記者走進宜秀區羅嶺鎮姥山村,探尋一條有著幾百年歷 史的“老龍船”和它的守護者們。
圖為村子里的年輕人正為龍舟試水做準備!⒒葑印z
起 源
5月28日一大早,宜秀區羅嶺鎮姥山村青年組的村民朱永福已經等在了離家不遠的“龍船塢”大門口,農歷五月初一,按習俗所有的龍船都得做今年首次亮相試水,為了確保一切準備妥當,朱永福和村里的書記約好,要進船塢再次查看一遍。朱永福今年74歲,年輕時干過村里的書記,當過龍船的劃手,老龍船的維護,新龍船的修建都有他的功勞。如今老人滿頭白發,牙齒也掉光了,村里組織賽龍舟的事項他早已不再參與,只是作為年長者,龍船出水前村民們總要先請他出來給劃船晚輩們加油鼓勁。
鐵閘門拉開,一條據說擁有幾百年歷史的“老龍船”更加清楚的呈現在眼前,船體是黑色的,幾乎看不到木頭的紋理,大約七八米長,全船能坐22個人。“這條船跟現在的龍舟比起來算小的,但意義不同,這是我們村子里世世代代的寶貝。老龍船究竟有多少年的歷史誰也說不清,只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爺爺跟我說過他爺爺劃船的故事,這樣推算起來至少也有三百年的歷史了。”朱永福說,姥山村青年組早年叫做朱家咀,這個地方的人都姓朱,因此老龍船也叫朱家船,朱永福的爺爺曾經是朱家咀最有名氣的劃手。每次出水前,所有的劃手都穿著金黃色的衣服,船體的裝飾也是金黃色的,老龍船后來得名“老黃龍”,一直到現在村里人都這么叫它。
到了朱永福這一輩,他年紀輕輕就當上了村里的書記,家里世世代代都有劃龍船的好手,于是照料“老黃龍”的事項就落到了他的身上,一段保護“老黃龍”的故事還在村里傳成了佳話。1969年,村里發大水,房屋、道路都受到了損害,年代久遠的“老黃龍”受大水的浸泡出現了破損、斷裂的嚴重損害情況,需要上好的木材和工具對老龍船進行大修。“計劃經濟的時代,需要木材和工具都得層層申請,那時候很多人家修房子買材料都不容易,誰還會管我們的龍船是不是需要大修呀,但‘老黃龍’對我們這個村子來說很重要,就像我們世世代代的精神支柱一樣,我不能讓它在我手上失傳了。”朱永福說情急之下他當年撒了個謊,說是村子里的電線桿需要修復,這才申請買到了木材和修復工具,保住了“老黃龍”。
羅嶺鎮姥山村世世代代都有端午劃龍船的習俗,為什么偏偏只有“老黃龍”保存完好保留至今呢?朱永福告訴記者,聽老一輩的人說,“老黃龍”是一條不敗的船,每年賽龍舟都能獲勝,為村落帶來了吉祥的寓意,村里人都很看重它于是相傳至今。
守 護
賽龍舟對于龍舟當地的村民們來說意義非凡,相傳獲勝了當年的莊稼定會大豐收,家家戶戶人丁興旺,事事風調雨順。姥山村的“老黃龍”一直以來不敗的戰績,也讓村民們更加視之為珍寶,除了端午節所有的村民會去岱賽湖邊為“老黃龍”和劃手們吶喊加油,平日里誰家辦喜事都要去“老黃龍”的船塢前拜祭,或是誰家有什么心愿也會像“老黃龍”傾訴許愿。但是,隨著年代的久遠,“老黃龍”的船體優勢開始敵不過新修建的龍船,上世紀90年代初,號稱“不敗”的“老黃龍”因為年久失修出現了敗績,這在姥山村引起了不小的風波。
今年65歲的王三益上世紀90年代初是姥山村的書記,“老黃龍”幾次端午賽龍舟失敗后,村里不少村民的指責,有些甚至是謾罵的聲音直接指向了他。作為村民一分子,王三益當時也很著急。“‘老黃龍’畢竟是一條幾百年的老船,光靠賽前維護一下船體肯定不行,既然是村子里的寶貝,那平日里一定要安排專門的人員長年對龍船進行維護,比賽時還要有人對整個賽事過程進行指揮和調度。”在王三益的建議下,1997年姥山村成立了龍舟協會,王三益擔任會長,協會成立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募集資金對‘老黃龍’進行全面修復。“那時候村民都是以務農為主,每年結余的收入很少,但聽說募捐是為了修復‘老黃龍’,家家戶戶都很配合,有錢的多出些,沒錢的少出些,每戶人家都貢獻了自己的力量。”王三益告訴記者,龍舟協會募集到資金后很快的建造龍船塢,修復老龍船和村子里的道路,農民們也利用業余時間組建了一只龍舟隊。1998年端午節的岱賽湖上,全面修復后的”老黃龍“和龍舟隊一起,在和鄰村的龍舟賽中取得了三戰三勝的好成績。王三益回憶當年的場景說,“那次獲勝簡直就像是全村的大喜事,村民們抱在一起狂歡慶祝,之后還舉辦了慶功大會,村子里的人都說這個龍舟協會辦的好,得到大家的認可我也很高興。”
傳 承
時至今日,姥山村已經有了四條龍船,但每年的端午節“老黃龍”照舊下水,目的不全是為了比賽。“‘老黃龍’現在可不是隨便誰都可以坐的,必須是有威望的長者,或是為村子做出重要貢獻的人才能坐,表示村民的一種禮節和尊重,還有被挑選出來即將加入龍舟隊的青少年可以坐,代表著世代傳承的寓意。”龍舟協會現任會長朱陳海告訴記者,如今的龍舟協會除了募集資金、維護保養龍船和組織比賽等事務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發掘村子里劃龍舟的青年人。“今年30歲的鄭愛斌就是我讓他進的龍舟隊,小伙子長得人高馬大身體素質又好,可年輕人總是有自己的喜好,對劃龍舟一開始還不感興趣,我就慢慢跟他講龍舟的歷史,講我們過去幾代人賽龍舟獲勝的往事,這才打動了他,F在每年賽龍舟鄭愛斌都坐在頭三劃里,是隊里的骨干呀。”朱陳海說,他鼓勵村子里所有的年輕人都加入到賽龍舟的隊伍當中。“在家務農的也好,在外做生意的也罷,每到端午節大家從四面八方趕來,往龍船上一坐,大家就是一個永遠的集體。”
姥山村的龍舟協會是民間自發形成的文化組織,對于未來,這個組織有著很多設想。“我們目前正在打算以龍舟為載體,發展羅嶺當地的鄉村旅游行業,打造一個龍舟陳列館,讓外鄉人也能了解當地的龍舟文化。我們還打算建造幾條供人游覽的龍舟,讓平日里更多的人有機會接觸到這種活動。”朱陳海告訴記者,這些年來有不少企業組織向村里高價購買“老黃龍”,相關文化單位也希望能將“老黃龍”搬遷到文化館里更好的保存,但是被村子里的人拒絕了。“我們廣泛征求的村里所有人的意見,大家都說,只要咱們還有能力就一定要親自守護我們的‘老黃龍’。”朱陳海說道。
相關鏈接
龍舟:最具民族特色的傳統性活動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我們的民族是尊龍奉龍的。在我們的娛樂生活中經常都能遇到“龍”;如正月十五舞龍,三月清明放龍箏,五月初五劃龍船就都有“龍”味。尤其是龍舟競渡,其經歷之久遠,流行范圍之廣泛都早已為世人所知。可以說,它是一項最具民族特色的傳統性活動。
作為農民休閑時間的娛樂活動,不僅龍舟上的人參加,而且沿江傍河的廣大觀眾也參加進來了。《隋書 地理志》上說:南郡,襄陽地方龍舟競渡時“喧振水陸,觀者如云。”《杭州府志》上記載:“五月端陽,各至河干湖上觀競渡,岸上人如蟻。”這種沉醉于龍舟競渡的現象,就象今日世界上風行的“足球熱”。
龍舟競渡之所以得到農民的歡迎,成為廣大農村休閑時的娛樂活動,還因為龍舟競渡的形式熱烈,奮爭拚搏,表現了勇敢頑強的精神,能鼓舞人奮發向上。“喧江擂鼓鱗甲動,三十六龍銜浪飛。”(李群玉《競渡時偶成》)“棹影翰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