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在宜秀區大龍山鎮種糧大戶余興明家的農場里,只聞機器轟隆聲,入眼兩臺旋耕機正在耕田。
在一塊方田里,司機宗順駕駛著旋耕機先粗耕一遍,將土翻過來并將草切斷,再細耕兩三遍,將土塊打碎,如此重復。宗順解釋,旋耕機的操作看似簡單,卻需要技術和經驗,操作員都要有拖拉機的駕駛證和行車證。
“幾天前就開始耕田了,我承包了700畝田,其中400畝種了小麥,不用翻耕,剩下的300畝要翻耕,估計還有五六天就可以結束了。”余興明告訴記者,為了涵養土壤,去年冬天,在300畝稻田里撒了紫云英種子,現在翻耕,切斷的紫云英和稻茬就直接爛在田里,經過一個月的發酵,成為有機肥。等到5月份,就要開始插秧,今年選的是Y兩優1號,穩產又好防治病蟲害。
余興明說,“以前春耕的時候,都是用牛,工序復雜且耗時耗力,一天下來,最多翻耕好一畝田,而且每家每戶都要養牛,也是一件麻煩事。現在機耕,一天下來可以翻耕100畝,除了給自己家耕之外,我還開展農機服務,給周邊的村民耕。”1990年余興明開始購買農機,嘗試機械化耕作,全程機械化到2008年才正式實施。2007年,余興明和其他5個發起人一起成立了永興農機農藝綜合發展專業合作社,成員現在發展到53人,并被評為省級示范社。現在余興明一個人就有2臺大拖拉機、2臺旋耕機、1套育秧設備、3臺插秧機、1臺撒肥機、2臺收割機以及3套植保設施。在保證自己農場耕作外,還幫助周邊種糧大戶進行機械化耕作。
(張志娟 方華 丁厚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