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秀區積極發揮公共財政職能作用,緊扣全區民生工程目標任務,著力推進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截止今年6月底,全區已建成13所農村敬老院,占地面積107.3畝、建筑面積20210平方米,供養床位1040張,總投資累計達3800萬元,已入住五保對象754人,全區五保集中供養率已由2005年的5%提高到75.1%,供養床位已達100%,位居全省縣(區)第一。
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大力加強農村敬老院建設。自2005年在安慶市城區實施區劃調整以來,該區區委、區政府以貫徹落實國務院新頒布實施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為契機,認真編制了《宜秀區農村敬老院“十一五”建設規劃》,目前已提前兩年實現了每個鄉鎮有一所省一級示范敬老院,在散居五保老人較多的村興建小型敬老院6所的計劃目標。在具體操作中,該區區委、區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敬老院建設工作,成立了敬老院建設領導小組,建立了領導小組聯席會議制度,各鄉鎮、村也成立了相應的機構;同時,大力宣傳五保集中供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推進農村敬老院建設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社會氛圍;區委、區政府每年都將敬老院建設作為年度民生工程的一項重要工作,列入年度考核目標,并與各鄉鎮政府簽訂目標責任書;并實行以獎代補和獎勵先進的激勵政策,對按時完成年度任務的鄉鎮,給予適當的獎勵。
多方籌措、整合資源,加大對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建設的投入。該區切實加大財政投入。采取區、鄉鎮兩級分擔的辦法,區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實行以獎代補。各鄉鎮則根據各自目標任務要求,將所需建設資金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同是積極整合現有資源。將鄉鎮和村撤并的原學校、原村部等閑置場所改建成敬老院,減少整體資金投入;并廣泛動員社會捐助。通過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認建認助活動,為農村敬老院建設捐款捐物、幫工幫料;與此同時,有效落實優惠政策。規定敬老院建設該享受的優惠政策一項不少,該減免的費用堅決減免到位。
著眼長遠,落實保障,切實提高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生活水平。該區一是簽訂三方合同,明確了“六個不變”。敬老院、五保供養對象本人及其所在村三方簽訂合同,明確集中供養對象“六個不變”,即原戶籍村民組不變、原財產所有權不變、原承包土地經營權不變、在原村民組享受的利益不變、村集體政策補貼不變、生病就醫護理和喪事料理責任不變;二是整合相關政策,提高供養標準。將省、市財政專項經費,區、鄉財政年度預算安排、失地農民生活保障等相關政策資金整合起來統一使用,分散和供養五保對象達2630元/人、年;三是發展院辦經濟,改善院民生活。全區13個農村敬老院擁有菜地45.5畝,魚塘40畝,存欄生豬60頭,自養家禽500只,去年院辦經濟純收入達18.1萬元。
規范管理、優化服務,全面提高五保集中供養的服務管理水平。該區切實加強隊伍建設。按照10:1的標準配備工作人員,制定了十一項守則和職責,并分兩批對全區敬老院院長進行了培訓;同時實行規范管理。出臺了十一項規章制度,并做到張貼上墻;并大力提供優質服務,確保了院民生活舒心。與此同時,認真實施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切實解決五保對象的看病難問題。該區為全體五保對象全額代繳其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參保資金;對集中供養的五保對象每人每年按500元的標準撥給各農村敬老院,用于五保老人的小病門診;并將全部五保戶納入大病求助范圍,對生大病住院的散居五保對象實行二次救助。對集中供養的五保對象生大病住院的,給予全額二次救助。
現如今,在該區尊老敬老已蔚然成風。每年春節,區委、區政府及鄉鎮主要領導都到敬老院陪五保老人吃年夜飯,與老人共度除夕,同時積極引導全社會關心五保老人,2010年春節,社會對全區13所敬老院捐款捐物累計達41.8萬元。(王澤偉程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