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春節對宜秀區楊橋鎮的居民來說很特殊,這是地震后他們的第一個新年。那份熱鬧,那份喜悅,那份對家的期望卻比往年來的更濃厚些。他們放禮炮、掛燈籠、舞龍燈……歡騰的背后是他們對新年新生活的期盼。
昨日,正月初八,天氣雖然有些寒冷,但鎮上依然是紅紅火火,年味未淡。商鋪里掛著紅燈籠、中國結,家家戶戶的門前貼著對聯、福字,窗戶上貼著兔年的窗花,來往人群的臉上也布滿笑容。這一幕幕在楊橋鎮交織成一道祥和的新春美景。敬老院里喜氣洋洋
![]() |
住在楊橋敬老院的老人們初八一大早就迎來了舞龍隊,翻飛的巨龍給老人們帶來了陣陣歡笑,這是政府特意請來給老人們過大年的。而敬老院大樓的外墻上也掛滿了紅通通的燈籠,充滿了節日的喜慶。
程緒穆老人今年70歲了,在楊橋敬老院已經住了4年。在程老的房間里,他穿著政府發的新衣服和記者聊起了地震,聊起了過年。提起1月19號的地震,老人依然心有余悸。地震發生時,老人正和一幫老伙計打撲克,一瞬間劇烈的搖晃讓他呆了一會才匆匆忙忙往外跑。不一會就接到通知,他要被轉移到白澤鄉敬老院去。走之前,敬老院的工作人員告訴他,會盡快修復受損的房子,再接他回來。老人很擔心不能回楊橋敬老院過年,打了幾次電話詢問,直到得到肯定的答復心里才松了口氣。果然,1月26號,小年夜的前一天,他回到了熟悉的敬老院。老人說,之所以盼著回來,就是想和老伙計們還有院里的工作人員一起吃年夜飯。
大年三十那天,敬老院在活動室里擺了10桌酒席,除了幾位被親戚接走過年的老人外,其他的80多位老人都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看春節聯歡晚會。“年夜飯菜很多,有兩個火鍋,還有老母雞湯。”程老高興地說。新生命帶來新希望
倉房社區倉房組的王林一家子這個年過的心情有點復雜。26歲的王林在震后第二天做了爸爸,他給兒子起名叫任鳴峰,小名則叫震生。四世同堂的喜悅大大沖淡了地震帶來的驚恐,一大家子和新生命一起度過了這個難忘的春節,然而一次次的余震也讓他們擔憂著。
年初六,楊橋鎮再次發生了一次余震。在王林的家里,記者看到墻上有一些裂縫。小震生的奶奶王新明說:“來的專家說這是可居住戶,我們也就住下來了,經過幾次余震,裂縫又大了些。這年過的心里又高興又擔心。新年就盼望能夠不再有余震了。”
記者從宜秀區政府了解到,災后重建工作已經提上日程。市、區及楊橋鎮均成立了災后重建安置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制定重建方案,力爭在開工后半年左右時間完成重建。目前,重建前期工作已經開展,已選擇了兩個安置點,確保在4月10日前開工。特殊大家庭除夕有點忙
68歲的何厚珍老人今年這個年過的可是與往年大不一樣。在地震中,她家的房子沒有受損。可鄰居謝應彪一家的屋子卻成了危房,無法居住。宜秀區和楊橋鎮的領導來何厚珍家做動員,希望她能讓謝應彪一家7口住到她家來,沒想到何厚珍一口答應,接著就張羅起過年的事來。
何厚珍平時是個很節省的人,往年過年,一家人一起吃飯也沒有太多的講究。然而今年的年三十,不僅有鄰居家的7口人,還有自家兄弟一家7口,足足20人一起過年讓何厚珍忙壞了。她把賣菜攢的錢全部拿出來買了年貨。炸圓子、做糍粑、割豬肉,何厚珍甚至還買了燈籠和禮炮。“12點以后很是熱鬧了一陣!以前過年從來沒買過禮炮放,說實在的,以前舍不得這個錢。但今年不一樣,經歷了地震,大家都平平安安的,實在是萬幸,所以今年過年一定要好好過,要熱熱鬧鬧的!”何厚珍說,她曾從電視里看過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新聞,印象深刻,但絕對沒想過有一天地震也會降臨在她身上。
記者手記
震后沒有任何人員傷亡,我們大家都應該感到慶幸。但愿新年的禮炮和燈籠讓災禍遠離楊橋,遠離百姓。又一個嶄新的春天里,我們要努力奮進,重建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