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靈山水處處新
——安慶市宜秀區五橫鄉新農村建設巡禮(上下篇)
2011年10月31日到11月6日,為期7天的首屆龍鱗菊花展讓安慶市蓮湖公園春意盎然:兩萬多盆菊花以各種各樣的造型,擺滿了湖邊、曲橋和湖心島,秋天的蓮湖映襯著明黃、粉紅、嫩白各色的花兒,分外妖嬈。公園負責人介紹,龍鱗菊花展的兩萬多盆菊花,全都來自安徽省環境優美鄉鎮、安徽省優秀旅游鄉鎮——宜秀區五橫鄉,來自安慶市綠化委員會認定的花卉基地——安慶龍麟生態博覽園。
12月16日,記者從古城安慶驅車向北,一路尋覓菊花的芳蹤:越過太平天國古戰場集賢關,穿過正在建設中的北部新城,來到安慶城北部屏障大龍山的西北麓,進入五橫鄉境內。這時,公路邊一塊巨大的廣告牌映入眼簾,上面寫著“四靈山水,書畫之鄉”八個大字。宜秀區委宣傳部的同志介紹,五橫鄉南有大龍山,東有鳳凰河,西有白麟尖,北有赤龜山,龍、鳳、麒麟和龜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心目中的“四大靈獸”,五橫鄉竟然有四大靈獸聚會,因此被人們稱為“四靈山水”,又稱作“龍山鳳水”,總之是一塊吉祥寶地。
龍麟生態博覽園入口是一條小河谷,河谷兩岸的山上,栽種了600畝桃、李、杏、梨、蘋果和楊梅,雖然是冬季,楊梅依然青翠欲滴。里面向右一轉是一條山溝,已經被土填高了,建起占地5畝的大花棚,里面全都是菊花,外面50畝開闊的平地,則成了花的海洋:花盆層層疊疊,成排成片,姹紫嫣紅的菊花和月季在寒風中傲然挺立。
龍麟生態博覽園的開發商是安慶龍麟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吉彬同時經營著安慶市航空旅行社。從2009年5月份開始,3年來,龍麟公司投入1800萬元,種植了900畝花卉、果樹和山林,去年,博覽園被評為國家級優秀示范園區,今年,公司被評為安徽省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今年9月,博覽園的農家樂開張營業,明年,生態農業旅游將正式起步。楊吉彬說:“我的目標是農業特色旅游。我們在這邊已經搞了20畝水面,可以自由垂釣,在水上還搞些游艇。明年,我們這一塊600畝,春天全部是花,從5月份一直到11月份都能見到果,而且采到果。安慶上百萬人口,他要找地方休閑,我們提供好的平臺。”
龍麟生態博覽園坐落在五橫鄉楊亭村和白麟村交界地區,900畝山場涉及兩個村14個村民組的860戶農民,僅僅去年一年,這些農民增加收入一百多萬元,其中,勞務收入占了40萬元,還有9個人獲得了固定管理崗位。
白麟村村民楊曉五,去年3月就來這兒上班了。他一邊給花盆松土,一邊告訴記者,他很喜歡生態博覽園落戶在家門口,不僅是每個月能拿到1000塊錢工資,更因為博覽園提升了他的生活品質。對自己的“退休生活”,今年60歲的楊曉五充滿了向往:“像我們到以后不能干活了,早上拿個茶杯,在那個園林到處轉一圈,呼吸新鮮空氣,那也好啊!那一片桃樹今年春天開了花,這上邊全部是梨樹,再上邊是蘋果,靠那邊還有李子樹,一到春季全部是花紅柳綠的,好看。”
楊曉五清晰地記得,2009年,這一帶的山場還是一片荒涼,沒有綠色,只有漫山一人多高的茅草。2006年,安慶市大龍山地區爆發松材線蟲病,這是松樹的“癌癥”,最好的防治方法就是砍倒松樹,放火燒山。宜秀區五橫鄉副鄉長朱訓林:“那個樹樁只能留5公分高,而且松丫還要放在山上全部燒掉,所以,一旦一片山感染了松材線蟲病,一砍以后就成了荒山。”
五橫鄉有山場面積4.2萬畝,其中5000畝山場因為環境優美、生態保護良好,被劃入大龍山國家森林公園。到2007年,五橫鄉剩下的3萬多畝山場中,就有將近3000畝因為防治松材線蟲病而被燒成荒山。為了治理荒山,五橫鄉開始了特色生態農業的發展之路。副鄉長朱訓林介紹說:“我們鄉確定的一個發展目標就是生態和文化兩個大方面,生態這一塊主要是以特色生態農業發展為重點的。我們制定了一個目標,就是‘421’工程,四大基地、兩個林場、一個農博園的建設為主要戰場。”
五年來,五橫鄉通過招商引資,實施“421”工程,發展特色生態農業,培育了以“龍山野茶”為龍頭的茶葉基地、以楊梅為代表的林果基地、以桂花為特色的觀賞苗木基地和以油茶為主的經濟林基地,四大基地共計6000多畝,不但全部消滅了荒山,而且延伸了生態農業產業鏈,培育出“龍山野茶”、“龍山云霧”、“龍山云尖”等優質茶葉品牌和“吳楚楊梅”系列飲品品牌。
記者9月19日那次到五橫鄉采訪,曾來到“龍山野茶”的主產地——楊亭茶場。一般的茶場滿眼都是低矮的茶樹和裸露的土壤,而在楊亭茶場,映入眼簾的是碧樹綠草,走進茶園,一陣濃郁的桂香頓時撲鼻而來。原來,高山的100畝野茶樹下,長的是天然生長的蘭草,低山的500畝新茶園,在地壟中種植了100多棵桂花
楊亭茶場生產的“楊亭牌”精品龍山野茶,是獲得農業部認證的有機茶,年產3000多斤,每斤最低價250元,一般的賣到300多塊,而且都是老客戶到當地買貨,有時候還得等上好幾天。茶場副場長楊雙九介紹:“我們的茶葉就是自然生長,從來不施化學肥料,就人工割割草,埋埋青,就是把那個青草挖到地里埋,當綠肥用。”
通過招商引資和本地創業,五橫鄉發展生態特色農業的“421”工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當地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解決了,農民的收入增加了,同時,4萬多畝山場變成一座座“花果山”,變身金不換的觀光休閑農業旅游資源。
2011年12月16日,記者來到五橫鄉楊亭村最早實施村莊環境整治的張祠村民組。只見這里,水泥路通往家家戶戶,路邊豎立著太陽能路燈,村民休閑廣場上安放著健身器材。緊鄰廣場的村民張繼伯,家里的衛生間貼上了瓷磚、安上了蹲便器,廚房的沼氣灶隨手一打便噴出了藍色的火焰。談起新農村建設的現狀,老人隨口就來了一段自編的順口溜:“滿意喲,我在家講哦,‘共產黨做得到,太陽燈路上照;共產黨真英明,水泥路轉圈圈行’。”
楊亭村從2007年開始,以平均每年一個村民組的速度,連點成片,整村推進,扎扎實實地開展村莊整治。他們沒有大拆大建,也不對房屋外立面搞“穿衣戴帽”的形象工程,而是清柴堆,清垃圾,清路障,建沼氣池,改路,改水,改豬圈,改廁所,改廚房,改院子。除了列入農村民生工程的項目,經費以村民自籌為主,村委按項目定額補助。村黨總支書記楊凱說:“村里采取以獎代補的法子。比如我們修戶戶通,每個平方我們補一包水泥,改廁所是補助400元,改廚房補助400。主要以老百姓搞為主,把老百姓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目前,楊亭村經過村莊整治的5個村民組已經形成一個新農村建設示范片,一共修通水泥路8公里,建垃圾池10口,建沼氣池80口,改衛生廁所、豬圈70座,改標準化廚房70戶,改院子70戶,村民們真正過上了“走水泥路,喝干凈水,燒沼氣灶,上衛生廁”的新生活,在安慶的省政協委員專題視察后稱贊,楊亭村是一個“值得推介而且可以復制的”新農村建設樣板。展望未來,村黨總支書記楊凱信心百倍:“我們新農村示范片這一塊圍繞休閑農業,山頭上發展特色產業,山腳下發展農家樂,田畈上發展高檔的花卉苗木。我們提出口號,把山上打造得花果飄香,把田畈上打造成像花圃,把村莊整治得像城市小區。”
考察完生態農業,參觀了整潔的村莊,記者又慕名來到五橫鄉文化站。這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文化站:兩層小樓的墻壁上,20多幅書畫作品琳瑯滿目,而作者全都是本鄉本土的。鄉文化站站長梁喜濤自豪地介紹起他們的作品:“這個就是我們鄉一個做油漆的楊善禹畫的山水畫《江山多嬌》,這個是鄧石如的第七世孫鄧曉峰先生的一幅書法作品《沁園春·雪》。文化站總共張掛有20多幅書法和繪畫作品。”
五橫素有“書畫之鄉”的美譽。清代,這里誕生了被譽為“千年一人”的書法大師鄧石如,如今,這里村村都有酷愛書畫的農民,全鄉1萬多人口,涌現農民書畫家100多人,僅市級以上書法家協會的農民會員就有30人之多。外鄉人都說,五橫的學生字寫得好,五橫人的春聯寫得好。
五橫鄉黨委政府非常重視文化建設,鄉里成立了鄧石如書畫協會,文化站不定期組織書畫筆會、書畫展覽和書畫培訓,中小學普遍開展書畫特色教育。2008年,五橫初中還申報了安慶市書畫特色學校創建項目,利用每天中午40分鐘的自習時間,在7、8、9三個年級開設習字課,再挑選出寫得、畫得比較好的同學,成立書畫特長班,定期開展教學。
記者來到五橫初中703班,正值午睡時間,習字課已經結束,40名學生有的趴在桌上午睡,有的仍然在《中學生同步寫字字帖》上用鋼筆描紅習字。記者問坐在門口的女生楊新雅同學,學校每天的習字課對同學們有沒有幫助,楊新雅小大人似地告訴記者:“我個人覺得有幫助。因為小學沒有把字去練好、寫好,初中的時候在這方面加強一下,還是蠻不錯的。”
做過雕工和漆匠的楊善禹,現今是五橫鄉書畫方面的代表性人物,是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省書協會員和省美協會員,他的書畫作品在省內外和全國性大賽上獲獎幾十次,他和鄧曉峰等一批鄉土書畫家,經常應邀到全鄉的中小學義務授課。不過,談起書畫教育,楊善禹沒有多談自己,而是對虎山小學校長楊普選大加贊賞:“楊普選校長他那個學校抓得是相當好。這個校長本身書畫造詣就很高了,為了把這一技之長教給學生,他手把手在教。整個五橫鄉的小學在虎山小學帶動下,都在開展書畫教育。像我孫子去年在中心小學還拿了個繪畫三等獎,才10歲的人吶。”
如果說五橫是書畫之鄉,那么,白麟就是農民書畫村。白麟村不光出了楊善禹、楊善耀、吳松奎等省內外知名書畫家,還是清代書法大師鄧石如的故鄉,鄧石如第六世孫、兩彈元勛鄧稼先的出生地,村里的鄧石如故居“鐵硯山房”和鄧石如墓現在都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讓文化和旅游相融,使文化不僅富裕農民的腦袋,還能富裕農民的口袋,五橫鄉黨委政府整合文化資源,以鄧石如故居為核心,規劃建設投資5000萬元的文化產業園,傾力打造中國農民書畫之鄉。其中包括,建設書畫一條街,為書畫愛好者及書畫作品提供一個交流和交易的平臺。目前,項目規劃正在編制,項目正在招商之中。
關于白麟村的得名,有一個寓意深刻的傳說。相傳古時候,白麟村有一頭耕牛,模樣很古怪,白毛,白蹄子,頭上長白角,身上還隱隱帶有白色鱗片,平時干活動作比較慢,常常招來農夫的責難。一天,它趁著主人回家休息,把犁田的鐵犁頭吃了個精光,主人一氣之下打死了這頭牛。農夫在剝取牛肉的時候,竟然在牛胃中發現雪亮的白金,這頭牛原來是一只吃鐵拉金的稀世珍寶白麒麟!
長期以來,五橫鄉坐擁優美的生態環境、深厚的文化底蘊,卻不識“麒麟”真面目;如今的五橫人眼明心亮,識破了生態、文化和旅游就是那稀世珍寶白麒麟,吃的是鐵,產的卻是金子,明晰了建設“生態文化旅游強鄉”的總體思路,讓生態農業、書畫文化搭臺,以村莊整治為美麗的布景,要唱一出“旅游活鄉”的精彩大戲。安慶市宜秀區五橫鄉副鄉長朱訓林說:“區里對我們的定位就是生態、文化、旅游,你就保護好我的生態,發展好你的文化,搞好你的旅游經濟,這就是五橫的發展目標。”(作者:安徽廣播電視臺記者徐國平,通訊員陳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