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抓好代理家長制度建設,一手建立健全三位一體關愛網絡。今年六一兒童節來臨之際,宜秀區為切實加強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在全區各中小學全部建立留守兒童之家和代理家長制度。全區共有300多名教師和志愿者紛紛加入校園媽媽隊伍,結對照顧2000多名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讓每個留守兒童“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幫”,有效緩解留守未成年人的情感缺失,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
他們都是留守學生的媽媽
該區積極探索,創新關愛留守兒童模式。在各中小學大力開展愛心媽媽、代理家長結對關愛行動。王付梅是該區一名年近50歲的女教師,今年在光明小學擔任五年級班主任。趙南是中途轉到王老師班里的,他一來就成了班里的“煞星”。每天他都把自己周圍扔得都是垃圾,課堂上更是肆意地跑動、打鬧,甚至跟老師頂撞。很快,他成了全校眾所周知的問題學生。看到孩子對周圍人很敵視,王付梅老師想方設法地幫助他改變。于是,每天找趙南聊天,讓他自己反思當天的不足與進步,指導他如何克服自己的壞習慣。慢慢地,孩子開始喜歡她。“你要是我的媽媽就好了!”孩子羞澀地說。“我是你的媽媽呀,你是我最喜歡的那個孩子!”王付梅真誠地回答說。這樣的校園媽媽在該區比比皆是。羅嶺鎮退休教師査月華為了照顧留守兒童,毅然放棄去合肥居住與兒子團聚的美好生活,只身留在花園小學,住在學校一間不足20平米的小平房內。早上起床比別人早,下午放學還要在學校轉幾圈,成了學校義務安全值班員。常常同留守兒童一起在學校就餐,跟他們講食品衛生、講身體健康,給學習退步的學生補缺補差。
給留守學生多一些溫暖
雙龍小學是該區一所典型的偏遠農村學校,村子三面環水,唯一一條通往外界的道路也是坑坑洼洼、泥濘不堪,造成村里經濟非常落后。該校每年都有近40名的留守兒童,且呈逐年增長態勢。該校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對“留守學生”做到精心觀察,及時掌握動態,加強對他們的心理疏導,給這部分學生以更多的“偏愛”。學校以班隊活動為載體,緊緊圍繞“關愛、責任、誠實”等基礎道德品質,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讓留守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體驗做人做事的道理。王小志是個挺可憐的孩子,他與年邁的奶奶相依為命,從沒有享受過爸爸媽媽的愛。當該校一名80后的年輕女教師羅安生了解到王小志的情況后,羅老師就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他在班集體享受到快樂和幸福。看到他的書包爛了,羅老師就給他換上新的,還經常給他提供筆和本子。訂校服時,全班只有他一個人不訂,羅老師覺得不能讓他小小的心靈受到傷害,就交錢給他訂。冬天小志的手凍裂了,羅老師看到后,買來手套送給他……
靜聽花開的聲音
今年12歲的程蔚然,是該區五橫中心學校六年級學生。父母外出務工,她一直和爺爺奶奶生活。用她的話來說:“學校老師待我真好,雖然父母不在身邊,但是我一點都不感到孤獨。”在該區,像程蔚然這樣的留守兒童,都能享受到“一二三”培養模式的關愛。即“一幫扶”,每一位教師都像父母一樣,幫扶、關愛留守兒童;“兩到位”,專項檔案和家校聯系保障到位,“三優先”,對留守兒童在學習上優先輔導、在生活上優先照顧、在活動上優先安排。該區各中小學在仔細摸排的基礎上為2000多名留守學生全部建立檔案,并及時實行獎勵制度和聯系制度。學校依托留守兒童之家開通親情電話和家長熱線,確保每名留守學生有特殊情況時在第一時間和家長取得聯系,保證每名留守學生半個月能與家長電話交流一次,讓遠在外地打工的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此外,每年的六一期間該區各所學校都會對在思想、學習方面進步的留守學生舉行一次表彰和關愛活動,讓留守學生一樣享受著政府、社會、家庭的關愛。該區教育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近年來,宜秀區沒有發生一例“留守兒童”違法犯罪案件,先后有10所學校被授予省級未成年人示范學校,1所學校被授予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示范家長學校。”(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