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境貧困不可畏,自強不息終成功
----獲省第二屆“生育關懷•幸福家庭”人口基金資助女孩張暢
張暢,這位來自安慶市宜秀區羅嶺鎮姥山社區的一個農民家庭的女孩。今年以高考文科582分的成績,被安徽農業大學錄取。
貧寒的家境。1992年出生的張暢生活在一個貧寒的家庭,爸爸、媽媽和一個輟學的妹妹,父母親均是農民,家中唯一的勞動力——父親,因為沒有文化,一直在家務農,以種田為生,偶爾打點零工,父親曾在打零工的過程中被機器絞斷了左手大拇指,導致現在左手殘疾。母親患有嚴重心臟病和重度頸椎病,常年靠藥物維持病情,生活起居也要父親照料,因此家里家外全由父親一個人承擔。父親日夜勞碌奔波,靠種田和打零工掙來的微薄收入,也僅僅是維持家庭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母親的病情日益加重。低矮的房子還是上世紀70年代的土磚屋,今年七月份的那兩場大雨讓她家的房子更是不堪重負,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現在的房子已經成了危房,靠打著撐子撐著的。懂事的妹妹在讀完初中時,背著父母外出打工了。
堅強的性格。面對家貧如洗,還背下了幾萬元的欠債的窘境!從小就堅強、陽光的小張暢,有著遠大的志向,為了能夠繼續上學,平時省吃儉用,一心撲在學習上。貧困的家庭是她勤奮學習的原動力,從小立志要通過讀書來改變家庭貧困的面貌,讓父母不再因貧困而勞累、不再因貧困而愁云不展;讓妹妹不再因貧困而承擔那么小的年齡不該承受的負擔、不再背井離鄉的去打工。“我要讀書、我要勤奮”無時不刻地伴隨她一路前行。
不懈的堅持。特殊的家境也讓她從小懂得了理解父母的艱辛,小學六年,每天背著書包獨自上學,也很羨慕別的孩子由父母騎摩托車接送,可從來不說出來。到了初中,要到鎮上去讀,離家很遠,沒錢寄住學校,初中三年,都是騎著別人給的自行車上學,每天來回要騎二十多里路,無論什么樣惡劣的天氣,都舍不得花2元錢坐公交,仍然騎車上學,特別是冬天的早晨,每天上學都要打電筒,兩只手被凍得通紅,別的同學要么是住校要么是父母親送上學,而她沒辦法,只能靠自己堅持的恒心。就這樣一騎就是三年,不論嚴寒和酷暑。每天的午飯是早上從家里帶的米飯和菜,夏天經常吃餿的、冬天經常吃冷的,在她的日記本上就寫道:“人一出生有很多東西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去選擇,比如出身,父母,疾病。所以我這樣的家境也鍛煉我頑強的毅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初三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安慶市第七中學。到了高中,要到安慶去讀書,離家就更遠了,寄宿在一個遠房的親戚家。好心的親戚騰出了房子助她完成學業,為照顧陪伴出門在外女兒學習,媽媽帶著病痛來城里陪讀,懂事的她高中三年沒買過一件新衣服和一雙新鞋,衣服和鞋能穿就行了…。三年里,母女倆的伙食是每個星期從家里帶去的油、米和小菜,平時也是很少買葷菜吃,只有等到雙休日回家買點葷菜和爸爸、妹妹一起加餐,這三年里最幸福的事情—周末可以與父親、妹妹一起“聚餐”…。
頑強的拼搏。古詩有云:“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張暢不斷提醒自己:“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發奮讀書。我只能天天向上,不能后退。因為前進一步就是大學校門,后退一步仍然是我那凌亂破堪、不能重負的家,就是回家當一輩子農民。對我來說,后退是沒有出路的。”“人生就好比登山,只有不畏困難、積極向上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巔峰,領略到:“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和“一覽眾山小”的境界。”在壓力面前不斷前行,讓父母的愛、家庭的重負化為奮斗的能量,通過比別人付出更多的艱辛和加倍的努力,學習上各門功課均在班里名列前茅。
一分耕耘一份收獲,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小張暢流下激動的淚水,自己大學夢圓,也點亮了全家人生活的希望…,因為她始終堅信“知識改變命運”!(琚雪梅 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