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內所有的農戶都住上了造型別致的樓房,開上了各種式樣的小轎車,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近年來,黃梅村堅持科學發展,依托文化旅游和生態農業資源,推進新農村和美好鄉村建設,打造集生態產業、文化旅游競相發展的宜城板塊美好鄉村建設示范點——
喜看黃梅展新顏
山青水秀,農業發達,鄉風淳樸,黃梅飄香。這是留給每一位來過黃梅村人的美好印象。宜秀區羅嶺鎮黃梅村距離安慶市區25公里,是黃梅戲藝術大師嚴鳳英的家鄉,是市級生態示范村,是省級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村、新農村建設“千村百鎮”建設示范村,全市規模最大的藍孔雀養殖基地座落在這里。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目標,特別是被定為市、區、鎮、村四級書記聯系點和宜城板塊美好鄉村建設示范點以來,黃梅村突出“宜業宜游型”、“文化引領型”美好鄉村建設目標定位,依托山水風光,改善村容村貌,挖掘嚴鳳英人文資源,擴大特色農業,在鄉村旅游上做文章。確定了以村部所在地、以嚴舟組村莊整治為核心區,建設黃梅村美好鄉村中心村莊。
如今,走在黃梅村的大街小巷,無論在嚴舟組村莊整治核心區,還是在中心村莊建設中,人人參與,到處一派繁忙的建設景象。黃梅村黨總支書記汪小神言語間透著興奮,他介紹:“美好鄉村建設熱潮掀起以來,我們每個村民組都選舉產生美好鄉村建設理事會,發揮理事會作用,從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事情做起,從整治農村臟、亂、差環境開始,組織群眾籌資籌勞,組織群眾自覺自愿拆除豬圈、廁所、牛欄、危房,清理門前屋后臟、亂、差環境,參與美好鄉村建設。去年以來先后投入700多萬元對小橋圩、聯圩進行興修,澆筑了縱貫全村長15公里的環村水泥路、8000平方米農民休閑文化廣場、“鳳英劇社”劇場、農民書屋、敬老院、衛生室、學校等,添置村民活動的各種體育設施和健身設施,大大改善了村民生產生活條件。”。
在美好鄉村建設過程中,這個村堅持高起點規劃,依托名人效應,打響黃梅村文化品牌。邀請安徽省城鄉規劃設計院按照“宜業宜游型、文化引領型”對黃梅村中心村莊進行規劃設計。在嚴鳳英故居嚴舟組,打造嚴鳳英故里文化產業園,建嚴鳳英紀念館、嚴鳳英陵園、嚴鳳英主題公園、天上人間仙境,并配套建設農家樂餐飲業和停車場。對享譽全國的村內民營劇團“鳳英劇社”進行大力扶持,幫助添置流動舞臺車、現代音響和道具,使其不斷壯大。在村內黃梅小學開設“嚴鳳英故里黃梅戲藝術輔導站”,讓黃梅戲進課堂,從娃娃開始學唱黃梅戲,使黃梅戲得到很好傳承。此外該村還依托海潮庵和岱賽湖水面為平臺,對現有古庵進行規劃擴建,組建祭龍臺,打造禪宗文化活動中心和龍舟文化。
在黃梅村嚴鳳英故居門前剛修好的6米寬的水泥路旁,黃梅村黨總支書記汪小神感觸頗深,“就是這條路以前很窄,老百姓出行非常不方便,在爭取上面修路項目資金的基礎上,我們采取了從村集體經濟拿一點、社會捐助一點、老百姓出一點的辦法,花了大力氣才保證這條路今年10月份順利竣工。建設美好鄉村,必須依靠強有力的產業支撐。只有村里集體經濟上來了,富了農民美了鄉村,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美好鄉村。”近年來,黃梅村一直注重生產發展,在五個方面著力,培育發展壯大特色經濟,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形成了生產銷售塑料包裝袋制品業,占據全國50%紡織廠配套的棉紗袋的份額市場。以土地流轉合作社為依托,鼓勵種糧能手承包閑置的農田,發展糧食生產,全村糧食產量達300萬斤以上。以藍孔雀養殖場為基地,發展特色養殖業,打造集食用、觀賞、放飛為一體的藍孔雀產業園。依托村內鳳英劇社,帶動村內熱愛黃梅戲人員的就業,每年在外演出達500場次,演職人員人均年收入達3萬元。充分利用村屬3000多畝的水面資源和5000多畝的山場資源,開發發展觀光林業,每年為村級集體經濟增收30萬元以上,并幫助周邊200多名農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到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9000元,村內所有的農戶都住上了造型別致的樓房,開上了各種式樣的小轎車,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產業圍繞美好鄉村轉,美好鄉村圍繞產業建。說到今后的美好鄉村建設,黃梅村黨總支書記汪小神信心百倍,為讓黃梅村環境更美,老百姓生活幸福富裕,下一步我們將開工建設通往藍孔雀養殖場、長咀組龍舟中心、海潮庵的三條4米寬的水泥路以及停車場;在農田相對集中區,進行土地綜合整治,對東、西水利干渠進行整治,實行分段蓄水,打造休閑觀光農業、培育龍頭產業,實現專業大戶經營農業產業;在荒山連片區重點進行小樹林改造,引進資金和技術,發展觀光林業;在水面聯片區域除傳統的淡水養殖業外,重點是發展漁業垂釣。(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