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建材下鄉政策,鼓勵農民依法依規建設自用住房。雖然細則尚未出臺,已經引來各方熱議,作為政策實施的直接受益者,廣大農民有哪些想法,尤其引人關注。
春節前后,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百村觀察”項目組受全國社科規劃辦委托,借助“百村十年觀察”平臺,對全國21個省93個村3147個農戶進行了建材下鄉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自2006年該中心主任徐勇教授提出并啟動“百村觀察”后,經過科學抽樣和對歷史名村選取,項目組計劃對選中的258個村、4000個農戶進行為期10年、20年、30年以至更長時間的定點跟蹤觀察,為政府決策建言。本次建材下鄉調查即是“百村觀察”計劃之一。
最盼望得到政策實惠
由于建材下鄉政策只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里,細則尚未出臺,本次“百村觀察”中大部分農民不知曉,“沒有聽說過”的農戶占76.1%,“聽說過”的占21.8%。經過調查員介紹和解釋,大多數農民對建材下鄉政策持肯定態度,98.8%的農民認為建材下鄉政策“好”和“較好”。顯然,農民對于建材下鄉政策是“知曉不多但評價高”。
建材下鄉政策只對水泥、鋼材、玻璃、瓷磚等產品實施補貼且5000元封頂。相對于13萬元的建房造價和9.2萬元建材總預算,5000元分別只有前者的3.8%,后者的5.4%。農民普遍反映建材下鄉補貼較少,“吸引力不大”,但農民參與意愿還是較高。59.4%的農戶表示建房將購買建材下鄉產品,不會購買的農戶只有2.8%,持觀望態度的占到37.8%。這表明農民參與意愿較高,但觀望的也不少。
具體負責“百村觀察”的鄧大才教授告訴記者:“在所有的下鄉政策中,建材下鄉將是農民受益最多的惠農政策,也是最受農民歡迎的政策。”按照“政策作用最大”排序,選擇建材下鄉作用最大的農戶占33.3%;其次是家電下鄉為31%;最后是農機下鄉、汽車下鄉,分別為22.1%、13.6%。80.5%的農民對建材下鄉政策充滿了期待,認為能夠從中得到實惠。
最擔憂建材質量出問題
農義村位于黑龍江安達市青肯泡鄉北部,全村住房磚瓦化率46%,大部分泥草房需要改建。據“百村觀察”調查人員了解,多數村民認為建材下鄉能為自己帶來好處,盼望政策早日實施。
與農義村村民的想法一樣,本次“百村觀察”中,75%的農戶希望能夠盡快享受惠農新政策。農民還盼財政補貼能夠適當增加,56%的農戶希望適當提高建材補貼比率和限額,緩解建房壓力。農民更盼政策配套到位,技術、保障、服務措施能“跟得上、用得著、買得起”,成為“放心產品”。
農民最擔憂的還是建材的質量問題,擔心建材經銷商會以次充好、以假亂真。擔心地方政府與建材經營商勾結,私自克扣、挪用中央政府給農民的補貼款。農戶關注補貼程序,擔心補貼程序太復雜、“費力不討好”。
農戶調研中,農民普遍反映5000元的補貼限額相比建房造價、建材成本太少,希望能夠提高補貼限額。他們同時希望可以享受補貼的建材品種再多一些,將磚石、木材、黃沙、油漆等也納入補貼范圍。農民希望補貼程序簡單、方便、快捷,好理解、易操作。農民強烈要求政府強化監督,確保建材質量,確保政策落實到位。
真正惠農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鄧大才告訴記者,農民對建材下鄉政策的敏感性較強,約有16.5%的農戶因建材下鄉政策而改變建房計劃考慮近期建房,持觀望態度的為34.4%。按照16.5%的拉動率,全國約有3481.5萬農戶會因建材下鄉政策而建房。2008年各地農民開始進入了第二個建房高峰期。調研中發現,2010年有建房計劃的農戶為7.3%,10年內建房的農戶達到了42.5%。看來,建材下鄉政策的惠農和內需拉動效應將會十會明顯,但是要使惠農政策真惠農,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首先需要認真聽取農民的意見。
此次走百村訪千戶的農戶調研中,不少農民提出了如何讓建材下鄉政策真正惠農的具體建議。他們認為,采取“上限提高,補貼比例不變”的方式,使補貼金額達到建房總體成本的5%~8%。采取“一卡通”、即買即補等方式簡化補貼程序,減少補貼環節。針對部分農戶建房資金不足或暫時無力建房的情況,建議適時推出優惠貸款或按揭。希望擴大補貼范圍,將失地農民,集體茶場、集體林場、集體農場中的“職工”納入補貼范圍。也有農民提出,建材下鄉政策應該鼓勵農民工就地買房、鼓勵農民進城購房,使其享受建材下鄉政策。
而有關專家站在推進城鄉一體化和城鎮化建設的層面,提出建材下鄉需要統籌各方關系,以使這一惠農政策廣泛而長久地發揮效力。他們認為,要統籌建材下鄉與新社區建設的關系,既要通過建材下鄉引導農民在集中規劃的新社區建房,也要保證農民享受建材下鄉政策的權利;要統籌建材下鄉與城鄉一體發展的關系,可以考慮將新城區(或城郊村)的建設納入建材下鄉補貼范圍,對村莊集資建房、集體購房或者在縣鄉購買第一套商品房的農民給予一定的建材補貼;要統籌政策統一性與需求特殊性的關系,在保證政策統一性的基礎上,兼顧地區、農民的特殊性,適當賦予地方政府一定權限和靈活性。
鄧大才對記者說,建材下鄉還應與農村危舊房改造、淘汰落后產能、推廣農村建筑節能、促進建材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等工作對接,做到建材下鄉的同時,也能環保下鄉、農村宜居及生態可持續發展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