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錢多了,反而日子過得有點緊”——黑龍江省部分農民消費狀況調查
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農村人口眾多。記者日前在黑龍江省農村走訪時發現,受物價上漲等因素影響,很多增收后的農民并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喜悅,而是感覺生活質量下降了。
物價上漲沖抵農民增收成果
近年來,在國家支農惠農政策等因素帶動下,黑龍江省農民增收效果明顯。但一段時間以來,物價上揚,尤其生活必需品價格的上漲,在一定程度上沖抵了農民增收的成果。
今年60歲的王權是牡丹江市林口縣安樂村的農民,老伴患有白內障、沒有勞動能力,家里生活比較拮據。王權說,雖然去年豐收了,但是沒感覺生活質量提高,反而覺得物價上漲對生活影響很大,以前每月200元的生活費,現在根本不夠,青菜、水果、肉更是吃不起,現在家里吃得最多的就是咸菜和炒黃豆。他指了指腳上的布鞋說:“去年12元一雙的‘勞動鞋’今年都漲到了16元,現在什么東西都漲價。”
很多農民和王權一樣,感受到了物價上漲的壓力。他們說,農業生產成本持續上漲抵消了部分農民增收成果,如果生活成本持續走高,加上醫療、教育等負擔,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活水平。農畜類產品漲價也只是少數種植養殖大戶受益較大,耕地數量不多、養殖規模不大的普通農民則獲利不多。
雞西市雞東縣下亮子村農民姜云花說,最近幾年國家政策好,糧食價格高,農民收入的確比以前提高了,但是由于物價上漲等因素,她并沒有感到生活多寬裕,反而感覺日子過得有點緊。
姜云花向記者算起了家里的收支賬目,2010年她家靠種糧比2009年多收入1000多元,但2010年全家生活費支出卻比2009年多出近2000元。尤其是肉類、水果、青菜、煤等生活必需品漲價對生活影響較大,“現在做菜基本不放蒜和姜等調味品,雞、肉、水果吃得也比往年少了。”
控制物價上漲農村面臨更多挑戰
由于農村地處偏遠、基礎設施薄弱、政策影響滯后、市場體系不健全,市場價格波動在農村往往滯后,局面被動。
黑龍江省政府部門分析,推動2月CPI上行的仍以干鮮瓜果、肉禽及制品、糧油、蔬菜等為代表的食品類價格上漲為主。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較大,除了受與城市相同因素影響外,還受到運輸半徑長、外進商品物流費用高等特有因素影響。
記者調查發現,除了糧食等商品外,農村市場銷售的一些生活必需品不僅品種單一、數量不足,部分產品售價比城市還貴。在雞西市大型超市售價為每公斤3元多的韭菜,到了幾公里外的下亮子村就變成每公斤4元多;在牡丹江市區售價為每公斤7.2元的雞蛋,在所轄的安樂村售價為每公斤7.6元。
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常樹春表示,農村在抵制物價上漲方面有自身優勢,但劣勢也很明顯,導致控制物價過快上漲往往比城市更具挑戰。農民可以通過自主生產滿足部分農產品消費需求,但不可能滿足全部需求,農民在售出初級農產品后,還要從市場購回經過深加工的糧油等生活用品,其中的價格“剪刀差”,加重了農民的生活負擔。
在我國北方省份,種植養殖生產受季節影響較大,農民自主生產農產品限制多。中國僑商聯合會副會長馮燕說,以蔬菜為例,每年11月至次年5月,黑龍江省蔬菜市場供應基本依靠外埠蔬菜,一系列流通環節推高蔬菜價格,影響農民生活。
此外,農村地處偏遠、商業網點少、布局不合理,以街道為集市的現象普遍存在,這給國家調控物價政策落實、執法部門規范市場、打擊哄抬物價行為等造成一定困難。
城鄉兼顧控物價防止農民增收“打折扣”
部分專家和農民表示,控制物價過快上漲需要城鄉兼顧。農民收入較城市居民低不少,且保障制度和水平與城市相比尚有差距,導致農民對物價上漲承受能力較弱,各級政府需高度重視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價格過快上漲對農民生活的影響,防止農民增收“打折扣”。
對于抑制農村物價過快上漲,黑龍江省社科院研究員劉小寧等專家建議,首先,應該有針對性地加強農村物價調控與監測,把“米袋子”“菜籃子”首長負責制與糧、油、肉、蛋、菜等主要食品供求和價格漲跌緊密結合起來,發揮農村物價監督員作用,實行跟蹤調控、責任監管,形成健全的調控、監測機制;其次要完善價格調節基金管理、使用,充實基金存量,對資金來源較少的地方,除了從財政預算劃撥,還可以將價格違法的罰沒款劃入,在基金使用上,做到城鄉均衡,重點用在“菜籃子”工程建設和城鄉低收入群體生活補貼上。
“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加強社會監督和媒體引導也是控制農村物價的關鍵。”常樹春說,應該建立以農貿市場為依托、以購銷網點為補充的市場網絡;重視縣城、鄉鎮農副產品基地建設,就近解決好農村農副產品生產發展和市場供應問題;充分發揮物價部門咨詢舉報電話作用,對借機漲價、違規銷售的商家要嚴肅查處,通過媒體引導農民樹立理性消費觀念,不信謠、不傳謠、不搶購,保持農村市場健康穩定。
黑龍江省價格監測中心原主任徐玉秀表示,為了防止農資價格快速上漲削減農民收入,各級政府還應該完善糧食價格與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掛鉤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使農民能夠真正享受到豐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