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債務上限的“驢象之爭”大片仍在繼續上演。后金融危機時期,當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尚未完全平息并不斷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不定時炸彈”時,人們不禁擔心,部分債務指標更差的美國是否會發生類似的危機,美國國債規模上限無法提高是否會成為美國主權債務危機的導火索。
或面臨償付能力危機在特定條件下,政府適度舉債通過調整積累和消費之間的比例關系、優化產業結構、穩定金融體系等方式對經濟發展具有積極作用;而在相反的情況下,政府過度舉債又會對經濟增長帶來擠出效應、通貨膨脹、金融不穩定等負面后果,極端情形是當投資者認為一國債務超過其承擔能力時,他們會“用腳投票”拋售國債,其結果是該國主權債務面臨償付能力危機,并威脅長期經濟增長。
經濟學家的研究表明,當一國債務負擔率超過90%的時候,長期經濟增長率將會下降1%以上。依據國債負擔率指標來看:2008-2010年美國國債上限占GDP的比重為70%、84.1%和92.1%。以歐盟《馬約》規定的60%債務上限財政紀律標準作為判斷指標,美國債規模已遠遠偏離適度舉債規模。
當前,共和、民主兩黨都已認識到需要加強財政紀律,減少財政赤字。“驢象”的分歧在于前者希望削減政府開支,后者則希望增加稅收。“驢象之爭”反映了其背后的利益集團意圖。從是否有益于經濟長期增長角度來看,美國需要控制國債規模以對政府形成預算硬約束,以真正避免未來可能發生的主權債務危機。
如果兩黨就控制債務上限達成共識,那么長期來看,將會有益于美國經濟增長,從而使得可持續財政與經濟可持續增長形成良性循環;反之,如果繼續提高債務上限而沒有明確可行的減赤計劃,那么,國債規模的繼續膨脹將對長期經濟增長構成嚴重損害。后危機時期的美國經濟也將長期在底部徘徊和掙扎。
依據美國財政部披露的信息,在2011年8月4日,部分國債將到期,需要支付本息。事實上,在接近14.3萬億美元龐大存量國債情況下,美國國債存在著自膨脹機制(即利滾利)。美國新增國債發行的很大一部分資金是為“借新償舊”。可以想象,如果不能提高債務上限為到期債券募集償還資金,那么美國債市場將會首先面臨資金周轉危機。于是,美國債市場長期“積弊”帶來的潛在風險將上升為顯性的流動性危機,金融市場的動蕩亦將不期而至。相反,如果“驢象”同意債務上限調整,那么這些問題將會被推遲到未來,美國金融體系會暫時穩定下來。
難以真正違約從違約意愿來看,美國政府債務違約不符合其國家利益。
首先,債務違約的發生將直接損害美國本土國債持有人的利益,最極端的情況是,美國國債市場發生崩盤,國債持有者的權益化為烏有。事實上,出現極端情況是小概率事件,現實情況可能是美國國債介于違約和不違約二者之間,國債投資者的市場價值會出現一定幅度的折損。
其次,主權債務違約將會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的發生,美國國債信用危機將會引發國內金融體系的崩潰。美國國債市場的根本特征是高流動性和安全性,短期國債甚至被稱為資金的避風港。可以想象,投資者對國債的信心一旦喪失,貨幣市場、股票市場、金融衍生品市場等必將崩盤。
第三,債務違約意味著美國政府信用的喪失,而不守誠信的政府必將被民眾拋棄,美國在全球版圖中的經濟競爭力乃至綜合國力將會大大削弱,由此,債務違約威脅到美國的根本利益。
雖然金融危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美國的國家信用,但是,美國依然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擁有最強的綜合國力。在美元貨幣體制之下,只要這一基本事實不會發生改變,美國國債的現實購買者和潛在購買者依然預期如此,那么,不但現有流通國債不會遭受大規模拋售,而且新發行國債依然會有市場。因此,從債務負擔率指標來看,雖然美國公共債務已經偏離了適度債務規模,但是認購者較強的負擔能力使得美國政府依然可以以較低的融資成本新增發行國債和展期原有國債。(李相棟作者為銀河證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